昨日的地震讓百官中不少人帶傷上朝,他們纏著白布,陰惻惻地看著藩王。陛下給藩王們從政撕開一道口子,被壓製百年的藩王肯定支持陛下和太子。藩王們在這群官員的眼神下提早結束拍馬屁的行為。
藩王們退下後,英國公代表軍機處詳細敘述河套一戰的成果。分列兩旁的百官依舊沉默。
在劉大夏眼神的示意下,英國公的表功很快收尾。
戶部尚書侶鍾硬著頭皮提及內行廠捐0萬銀子救災時,百官還是沉默。
李東陽捏著手裏的奏章沒有出列的打算。
備受文人尊重的老臣謝鐸撕開沉默的口子:“昨日三都同時地動,必定有所暗示。老爺不會為開疆擴土降下示警。軍機處成立半年有餘,朝政四平八穩。臣苦思冥想,絕得唯有前幾日太子的諫言會招致示警。無論是‘在江南推行基層吏’、還是‘革新鈔關推行稅務部’,都會招致民變。”
對太子殿下任意妄為最有意見的吳寬好似石像一動不動。連謝遷也沒有出聲。
“朕已經駁回太子上奏。”弘治帝立刻表態。
朝堂還是一片沉默。
勳貴、武將們絞盡腦汁找事‘活躍氣氛’,但大部分文官像看猴戲一樣瞧他們。
部分文官的真實想法是想廢除太子!太子不停地折騰,不斷破壞祖宗律法。軍機處、河套、內行廠、西廠……可陛下隻有一個兒子,廢了太子還有誰能繼位?宗室嗎?因為軍機處,陛下軍權在握。
麵對未來,他們惶恐,他們憤怒卻無力反抗。太子殿下瞧不順眼可以換人,可他們隻有貨與帝王家一條路。
高坐在高台的弘治帝感受到沉默的文官帶給他的壓力。讓他想起林廷玉帶人在皇宮門口靜坐的事。
李東陽自知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啟稟陛下,”李東陽沉著臉出列,“巡撫陝西都禦史熊翀上奏,鄠縣百姓毛誌學等人在趙倫村泥河水濱得到一枚印章,上曰‘受命於,既壽永昌’。”
弘治帝‘騰’得從龍椅上坐起。
“李閣老此言屬實?”首輔劉健雙目圓瞪。為什麼這份奏章沒送到內閣!
李東陽把手裏的奏章遞給劉健:“這是今早通過電報收到的消息。因為事態緊急,此份奏章為在下書寫。熊大人的奏章會和印章一起上京。”
吳寬馬上跳出來高聲質問:“自從後唐末帝環抱傳國玉璽在玄武樓自焚而亡,所謂的‘傳國玉璽’屢次出現在世人眼中。李閣老如何保證找到的是真玉璽。”
今日朝廷的沉默,是吳寬串通部分官員刻意達到的效果。林廷玉雖然功敗垂成,但他號召士子在皇宮前靜坐的威力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他們原打算一直靜默,直到太子妥協或者……但有可能出現的傳國玉璽讓吳寬亂了方寸。
“等陝西把玉璽送入京,我等一看便知。”李東陽淡淡地回道。
不止吳寬,連弘治帝都用懷疑的眼光打量李東陽。這些日子來,李東陽沒少幫太子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