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郎中王瓊幹咳一聲出列:“殿下幾次三番派楊行人找微臣,希望微臣擔任河套的兵部尚書。”
在後世中,是王瓊保舉王守仁平定寧王叛亂。王瓊和楊廷和乃是政敵,朱壽依據便宜老爹傳授的帝王平衡術決定啟用王瓊。
吳寬一時語噻。河套官員待遇雖好,工作強度令人咋舌。太子曾‘滿朝上下也就李閣老勉強能入他的眼’。王瓊擔任工部郎中時整治漕運非常精幹,被太子瞧上也屬正常。
河套土地肥沃,水源四通八達。水稻高產、土豆和玉米、大白菜等收成高於關內。不但養活河套40萬百姓,另外承擔將近0萬入套軍民的口糧,還有餘糧支援大同。隱隱有了大明除兩廣外第二塊糧倉的發展趨勢。河套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保護礦場豐富的榆林鎮屏障,朝廷非常重視。
李東陽的建議被大部分朝臣認可。他們覺得瓦剌王子得到內行廠的承諾後,不太可能堅持藩王封爵。
“哎,占用一上午時辰的平台召對,僅僅議了不輕不重的一件事情。”弘治帝坐在奉殿的禦書房內抱怨,“難怪照兒總朝臣的辦事效率底下。河套官員短短一年之內安排好40人的衣食住行,交給善於扯皮的京官一定辦不到。”
劉健、李東陽、謝遷被召到禦書房商議國事。早朝沒發一言的謝遷不動聲色地瞧了眼李東陽,拱手,“從大同傳來消息,殿下想在江南各縣推行基層吏目,想仿效大同搞十取一的商稅。很多人聽到這消息心中難免會對殿下不滿。不滿的態度被帶上早朝。”
弘治帝扶額,臭子真不消停。河套的事情剛讓他歇口氣,馬上又給他找麻煩。從江南人支持張士誠反對太祖起,到朝廷百多年來對江南征收重稅,使得江南人對朝廷一直有怨言。江南出身的官員、商人、鄉紳、百姓連成鐵板一塊,牽一發而動全身,可比韃靼人難對付多了。
“大同是久戰之地。名義上商稅十取一,實際上店家可以用交稅憑證從內行廠獲得扶持。那是加速大同城發展的辦法,蘇州府商業繁華,自是不需要內行廠扶持。朕不會讓那個臭子亂搞。”弘治帝馬上表麵態度。他終止楊廷和招收稅警部隊,絕對不能讓照兒到江南折騰。
謝遷心安不少。他還想江南不需要十取一的商稅,可需要內行廠扶持。風靡大明疆域的《大明皇家日報》出現在荒涼的西北,偏偏從不涉足江南,不收江南地區的投稿。還有其它種種壓製措施,讓江南人有苦不出。
弘治帝把話題扯開:“朕準備開采榆林的井鹽……”
突然,禦書房內的書桌、花瓶、椅子等開始晃動。
“地動了!”陳寬尖叫,“快護送皇爺離開。”
眾人出奉殿,大殿屋頂的琉璃瓦片紛紛掉落。四周的建築都在搖動。
慌亂之中李東陽提醒眾人:“去清寧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