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閑著沒事的日子裏,他找來很多國外電信技術資料,有的是從市圖書館借,有的是到新華書店去買,有的是向在全國各地的同學這裏要,有的是在人民郵電出版社這裏購,凡是與電信有關的新技術類書籍可以說他是全部都認真地看過了,對有用的也用筆給劄記下來。
在市話這個口,金喜來還每年搞出一些對本市對全省甚或全國電信業有用的技術革新改造。不是在機房就是在線路,不是在線路就是在話機。可以說,金喜來是利用了企業每年都要有技術革新課題這一機會,他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去抓,是認認真真地在抓。因為抓這一塊是沒有什麼甜頭的,搞好了也最多給些革新獎勵。段科長就全部放權給金喜來,要他去抓好這一塊工作。抓好了,對市話科也好,對他段科長也好,都不是壞事。沒有抓好,就是他金喜來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電信技術,你說他難,不懂的人就肯定是認為難,而懂的人就認為沒有什麼難。就像電力學樣,懂的人在裝電表接電線上“哢嚓”幾下很快就給弄好了,不懂的人則可能就要擔心把命給搭上了。
那個年代,還是載波和脈衝技術並行的年代,數字通信光纖通信對小市來說還隻是一個未知數,是一個企盼的夢。
金喜來就是金喜來。他將江南市的載波信號全部改造為脈衝信號。載波信號是靠載波機傳輸信息的,載波信息傳遞的差距是距離近,超過五十公裏就要另加傳輸設備。而脈衝信息傳輸就改變了這一原理,就是在兩百公裏範圍內不需加裝傳輸設備,信息輸出後速度快,信號清晰。要是這樣改造的話,江南市十幾個縣就可以不要農話接線員,農村電話通過脈衝信息傳遞直接到用手座機。
在當時,要是花錢去將江南十幾個縣全部將載波設備改造成脈衝設備是要花好幾百上千萬的。對這麼大的一筆開支,一是上麵沒有給江南市郵電局計劃,二是脈衝設備也可能用不上幾年就要改造為數字程控電話了。誰都不願花錢去做這上麵並沒有要求的事。
金喜來要改造的設備,是不要花多少錢的。不僅不要花錢做好這件事,還可以省好多好多的人工成本。金喜來的技術革新小組就五個人。這五個人都是市話機房的。一個班長,三個機務員。金喜來既是這個科的副科長又是這技術革新小組的組長。金組長提出改造的思路後,開始時大家都並不感興趣。可是到金喜來將一台載波設備加裝脈衝電子設備有了較大突破後,小組成員都來了興趣。大家冥思苦想,日夜奮戰,有的時候可以說是廢寢忘食。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後,一台載波設備等同了一台脈衝設備,在縣裏麵試驗後,成功了。成功革新改造了電信技術的江南市郵電局,沒有為這一革新而歡欣鼓舞,省郵電局也沒有作為一項值得推廣應用的技術而宣傳。有的傳說,說這個改造是剽竊,不是金喜來的個人發明。
金喜來很不理解。學習人家的好經驗好做法是剽竊?在技術革新上大膽應用是剽竊?他有些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