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水,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曾有詩讚雲“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流芳千古的文祥便是吉水人。WwWCOM
到了洪武年間,科舉學霸解縉也是吉水的驕傲。
隻是這驕傲到了洪武二十四年便蒙了一絲灰塵,但時年二十二歲的解縉依舊在吉水擁有巨大的聲望。
畢竟正如洪武帝所的一般,即便是十年之後解縉再入仕也不算晚,畢竟他的資曆擺在這裏。
回到吉水老家之後,解縉平日裏除了教導族中後輩之外便是校改《元史》,在中國古時,每個朝代都會編纂前朝的曆史,大明也不例外,洪武二年便由宋濂等人編纂《元史》,曆時一年《元史》修成。
元朝不談得國之正,純是以力為之,再加上蒙古人多愚昧,所傳曆史多有不全之處,而解縉所做的便是查漏補缺。
安心休書兩年,任是何人再看解縉都會覺得此人身上多了一份翩翩君子之風,兩年的修書生涯讓解縉明白了許多也看淡了許多。
這一日,正當解縉捧起元史西域三藩年表校看的時候,卻有一人敲開了解府的大門。
一門三進士的解家在吉水當地也算是望族,能夠敲開解府大門,來人的身份自然是不同一般,而此人到來之後便開口要見解縉。
解府門房查看了來人的文書之後便立即稟報到了解縉這裏。
“他怎麼來了”
聽到門房稟報的解縉有些疑惑,但卻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直直的走向了前廳。
“哈哈,解賢弟,愚兄不請自來,冒昧之處還望海涵”
“嗬嗬,狀元公一到,解某這陋室便是蓬蓽生輝,哪裏還會有冒昧一”
著,解縉便伸手請來人坐下。
被解縉口稱狀元公的正是與解縉同年、科舉狀元任亨泰,這任亨泰也是個傳奇人物,其母為蒙古人,其祖母為元朝烏古倫氏公主,稱得上是元朝貴胄之後,十三歲的時候便聞名家鄉。
更讓任亨泰聞名後世的是在其中狀元之後,由洪武帝下特旨為其修建狀元牌坊,此後皇帝為新科狀元修建牌坊便是從他開始的。
“洪武二十四年與賢弟在京師一別,三年時間讓為兄甚是想念,這次前來打擾,也是帶了些東西給賢弟”
著,任亨泰揮了揮手,便見正堂之外便有兩個奴仆抬了兩口大箱子進來
“這是愚兄聽聞賢弟在家校改元史,特意在京師收集的一些史書殘片以及一些雜談,還望賢弟收下”
聽到任亨泰這番話,解縉可謂是大喜過望。
雖元朝建都大都,但是很多史書記載都是運到和林祖庭留存,而在元末,很多史書也因兵禍導致殘破或者消失了蹤跡,解縉為此常常苦惱不已,如今任亨泰給他送來的這些東西可謂是一份大禮。
“縉紳多謝古雍兄厚愛!”
解縉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而後恭敬的向著任亨泰行了一禮。
任亨泰是與解縉同年的狀元郎,之後更是官運亨通,而今更是貴為禮部左侍郎,眼下禮部尚書老邁,這任亨泰過不了多久便能登上那大九卿之位,眼下千裏迢迢前來吉水送上這些書對解縉來就是一份厚恩。
看到解縉行禮,任亨泰倒是笑嗬嗬的站了起來而後扶起了解縉道:
“賢弟,你我乃是同年,這等虛禮便罷了,來同坐!”
著,兩人重新落座,重新落座之後,任亨泰臉上的笑意漸漸收斂卻是露出了一絲為難之色,看到任亨泰這一番表現,解縉心中了然,任亨泰必是有事相求。
但是以任亨泰的身份以及兩人之間的交情,再加上這送書的大恩,隻要不違背解縉的原則,解縉自然是無有不可。
因此,倒是解縉開口道:
“不知古雍兄有何為難之事,不如與弟聽聽”
看到解縉如此識趣,任亨泰心中倒是鬆了一口氣,他此次前來也是有使命的,不然的話,堂堂的禮部左侍郎又如何能輕易離開朝堂來這千裏之外的吉水。
“哎,賢弟,為兄受人所托,來問賢弟一句,可願去寧王府做一任長吏?”
想了一會之後,任亨泰還是決定實話實話,畢竟兩人乃是同年,關係親密不比常人。
聽了任亨泰這話,解縉卻是一愣,他是猜到任亨泰有事要和自己,但卻沒想到是此事。
那寧王,解縉即便是在老家吉水卻也聽了,隻是相比其他人,在解縉心中,那位未曾蒙麵的寧王卻是個莽夫一般的人物。
大明升平多年,朝廷才恢複了一些元氣,那位寧王居然妄開邊釁,固然此舉揚大明軍威,但同時卻也讓大明修身養息多年的成果為之一破,而且與北元一戰之後,更是會讓北元與大明的關係重回戰時,到時候北地的百姓可是要遭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