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是民國時期隻有體麵人可以吃得飽,而那份吃飽是怎麼來的?大家知道地主和佃農這兩種身份,這期間有一個詞彙叫做租子,即為每一畝地的產出有多少要上交給地主。這個租子,如果地主有良心,那麼要六成,要是沒良心,那就八成乃至九成。也就是一畝地農民可以擁有的糧食隻有產出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部頭全被地主拿走。有人覺得那要是我種的地多是不是就可以多得?想多了,如果有這麼勤勞的佃農,地主的確會多給那麼一丟丟,但是你種的越多你收獲的比例就越少,地主不會讓佃農拿到更多資源的,種地種的多的佃農最多就是比種的少的能多拿到一些些。一個人種五畝地,上交八成,一個人要是種了十畝地,那就上交八成五,裏外裏種十畝地的確可以多一些收獲。

對於地主來,佃農到底是什麼?答案很簡單,是消耗品。隻是十幾年一代更替的消耗品,所以必須要付出一定的資源來維持住這個更替之中的消耗。所以在古代,作為農民想要吃飽穿暖,那是做夢,很多作品裏都有這方麵的描述,本書就不多了。那麼地主獲得的巨量糧食被拿出去換成各種各樣的其他物資,也供應了城市的發展,讓城市內的所謂“體麵人”有了體麵的生活,可以吃飽。

在這個世界也是一樣的,博文的精致生活,來源就是整個國家數千萬農民的餓肚子。數千萬人餓著肚子,博文才能好吃好喝,享受著自己的奴仆伺候,每車接車送,這一切的一切,需要數千萬人吃不飽。作為一個從現代來的人,博文能不能接受這個?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有些不能接受,但時間長了也就接受了,但是博文還在努力改變這一切。

那麼簡單一下為什麼六十年代初期會有饑荒。首先大家知道了民國時期吃飽的原因,是因為三億農民們餓著肚子養剩下的一億多人。而我們建國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讓農民能吃飽,於是四億多農民能吃飽了,但是問題來了,剩下的一億多人怎麼辦?當然有國家統籌之後還是可以勉強全國上下都吃飽的,但是建國時期人口是54億,而六十年代初期人口是694億,這多出來的15億人口的糧食從哪來?

當時的生產能力勉勉強強能讓五億多人都吃飽,那麼近七億人的時候怎麼辦?我們簡單的一算,需要三億人吃飽,剩下的四億多人隻能半飽,對不對?或者一億人吃飽,剩下的六億人就能吃個七分飽?然而實際上沒辦法這麼算,原因就在於物流業不發達。

六十年代初期的重災區在魯、豫兩省,是因為這兩省都是人口大省,雖然也是產糧大省,卻供給不上多出來的人口,又恰逢連年大旱,於是餓死了不少人。那個年代糧食無法增產,因為我們沒有生產農藥的技術。同時遭了災運糧也運不進去,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汽車輪船,而且那個年代周邊形勢不太好,軍隊都部署到邊境去了,這就是災難的根源。而後來我們逐漸發展起來之後,就再也沒有這種災難了,因為糧食增產,道路修通,卡車可以國產,輪船雖然不多卻也可以征用一些,這就是發展的意義。再後來八十年代以後就算是個別省市大旱災對於整個國家來也就是毛毛雨而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嗎。

“我們的優渥生活,是建立在數千萬的農奴的困苦生活之上!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但是還要生活!他們沒有未來,卻也要憧憬未來,因為這就是人類活著的意義!他們生了很多孩子,很多因為吃不飽穿不暖而夭折,但是還要生活!必須生活!”

“這個惡魔崇拜的教義,現在就針對了這個點。已經數百年沒有發生過世界級的災難了,人口來到了一個新的閾值,現在依舊可以繼續下去,但是一旦有人搞事,這個閾值就可能隨時崩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堅強!當他們一無所有!他們就會去信仰這個一無所有的教派,讓惡魔重啟這個世界,讓所有擁有物質的人一無所有,毀滅一切!”

博文又一次在母親身前拍了黑板,這一次茉莉夫人再也無法保持優雅了,她在“毀滅一切”這句話的瞬間癱坐在了椅子上。茉莉夫人用一種複雜的目光看著博文,她仿佛第一次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兒子。

“難道··你在··八年前就已經看清楚這些了?所以你給了五月她們··給了亞人種··還有衛兵們··我的!”,茉莉夫人已經不知道該怎麼了。

博文歎了口氣,“有這方麵的一些因素,我不敢保證這個閾值在哪,也許這件事沒這麼嚴重,但是這個閾值早晚會來,不在我這裏來,那麼就在我的子孫那裏來,洗牌是必然的,隻有早晚的區別!”

在這個瞬間,博文突然頓住了,他有了一個偉大的願望,少年的手緊緊的握住。許下宏願!

“我想要讓這個牌!永遠不會再洗!”,博文內心無比的堅定,“沒錯!我要做到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