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他以為這個錄音棚是在哪個商業街區或者商場裏麵,卻沒想到李靜開車來到了一個類似於城中村的地方,而錄音棚就建在一戶院子當中。
院子的主體是一個三層的自建樓,旁邊還有一個兩層的樓房,看上去像是後來擴建的,與三層的主樓連通。房主把老樓和新樓的二層整體聯通起來,做成了錄音棚。
雖然從外麵看,這個房子平平無奇,但是來到二樓後,於躍發現錄影棚裝修的很專業,並且有兩組收音室和對應的調音台,各種錄音設備都是很專業,整個樓層的隔音也做的很好。
不過兩個錄音棚的用途不太一樣。
老板姓徐,年過四十,結婚十一年,原本是省廣播電台的主持人,平時酷愛唱歌。他的妻子是專業的錄音師、混音師,本身也在工作中掌握了修音的技術。
徐老板十二歲時,他母親因為身患重病去世了,三十三歲時,父親也不幸車禍遇難。
這麼大的一個房子,就剩他們一家三口住了。
後來徐老板考慮了很久,決定辭職自己做個私人電台,把家裏空著的地方也利用起來。
徐老板之所以敢於辭職,一方麵是他對自己幽默的主持風格很自信,覺得出來自己幹也可以做的很好。
另一方麵,他父親走時,不僅留了這個一個院子給他,還留下了二十七萬的存款和當年分配的五間臨街門麵房,而且門麵房的地段還不差。
所以徐老板即便是收房租,一個月也能收到好幾千塊。
他本質上就是一個吃喝不愁的包租公。
一開始,徐老板隻是裝了一個電台的錄音棚,後來大概是感覺手上的閑錢比較多,不但又蓋了個二層樓,還把兩棟樓房的二樓打通,新裝了一個專門錄製歌曲的錄音棚。
還買了很多專業的設備。
起初,這些設備都是他自己一個人用,有時候也會幫一些歌手朋友錄歌,或者讓他們過來練棚,基本不收錢。作為感謝,徐老板的私人電台也可以免費的播放他們在這個棚子裏錄的歌曲。
後來大家發現,他的私人錄音棚的設備竟然絲毫不比外麵一些專業錄音棚差,就慢慢也帶著做起了錄音棚的生意。
早幾年的時候,過來錄歌的大部分是歌手,圈裏的、地下的都有,後來漸漸的一些音樂愛好者也被介紹過來。
不過相比較而言,音樂愛好者的水平就比專業的歌手差很多了。
於躍這次來錄製原創歌曲,還要先跟徐老板一起把編曲做好。
徐老板在辭職之後,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好好的學習了音樂。並且經常幫人做一些簡單的編曲之後,掌握了編曲的工作。
他用的是一款最新的編曲軟件,可以模仿很多主流樂器的音色。在購買這款軟件時也花了四千多塊。
不過現在錄製樣,用鋼琴的伴奏就夠了。
原本於躍是想帶吉他過來進行樂器實錄的,這樣連製作伴奏都省了。但是徐老板之前給的建議是直接用軟件製作,然後後期讓他妻子幫忙簡單的做一下後期。
於躍也就沒有把吉他帶過來。
原本於躍打算大致的錄幾遍,選個最好的就夠了,也就是個參加選拔的樣,沒必要太過於追求品質。
不過李靜和徐老板的想法都是既然錄了,就要錄到最好。
這就要了於躍的親命。
於躍唱歌、玩吉他也就半年時間,唱功方麵還沒有練得很好,而錄音棚又是個讓人特別難受的地方。往往一個歌手聲音上的缺點會暴露無遺。
錄音棚地板花甚是地板都用了大量的吸音隔音材料,所以收音室裏的歌手唱歌時,聲音會顯得特別的幹澀。
於躍之前沒有接觸過錄音棚,隻是根據記憶裏的信息,大概地知道一些在錄音棚裏的情況,他知道錄音棚很難唱,但是到底有多難他是不清楚的。
畢竟音樂總監本人是做幕後的,自己不是歌手。而且他的聲音單薄,不適合唱歌,也沒自己在收音室唱過歌。
所以於躍這次錄製時間就拖的比較長,從上午九點錄到下午一點半,四個半時都還沒有錄完一首歌。
以至於徐老板忘記了自己還有另一單的生意。
下午一點半正好有幾個音樂愛好者也預約了過來錄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