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圖樣是衛旋手繪而成,雖然沒有準確的測量數據,但在神識的幫助下,衛旋的比例還是掌握得非常好。 Ww WCOM從圖樣上可以看出目前襄陽城的輪廓,西邊的群山,東、南、北三邊的漢水。
衛旋指著圖樣道:“擴建後的襄陽將分為外城和內城,內城全部新建,包括州牧府、太守府、馬步水三軍衙門、各文武官員的府邸、府庫以及百工坊。如今的襄陽城將會留在外城部分,包括襄陽縣衙、集市、商鋪客棧以及士族庶民之住所。”
這樣安排,內城將不會位於新襄陽的絕對中心,但是卻避免了老城拆遷改造的麻煩。畢竟衛旋在這個年代隻剩下八年多,他也沒必要把城池建得多麼漂亮,隻要足夠堅固,能夠在他闖蕩下的時候護得他妻兒安全就行了。
按照圖樣,襄陽城的規模整個擴大了近十倍。蔡瑁知道這份差事不簡單,但他好不容易撈到南郡太守這個位置,自然要拿出表現,便挺胸道:“請主公放心,屬下立即行文各縣,征集十萬民夫,定當不辱使命!”
這個年代沒有各種大型施工機械,純靠人力肩挑手提,要想在短時間內建成這樣一座大規模的城池,十萬民夫其實遠遠不夠,蔡瑁隻是了個虛數。他明白,官府征集民夫,前來服役的百姓不僅沒有一文工錢,還要自備夥食,這道命令下去,隻怕會引來怨聲載道,最後到底能夠征集來多少人還不好。
衛旋卻擺手道:“不是征集,而是募集。凡是應募的百姓,管吃管住,每月另有三百錢可領。”
蔡瑁吃驚道:“以每餐三錢計,每人每月便需六百錢。此外,各種木料、條石、青磚,所費更是不菲。府庫空虛,這筆錢由何得出?”
“銅錢,衛某也拿不出那許多。”衛旋頓了頓,話鋒一轉,又道,“隻能以金銀代替。由此時至明年二月,正是農閑時分,你可於荊州下轄七郡募集民夫三十萬,每月需錢一億八千萬,四月計七億兩千萬,折抵白銀七十二萬兩,衛某皆已備下。至於材料,可令其開山取石,燒土成磚。不過,衛某還有一事交代!”
蔡瑁慌忙道:“主公請講!”
衛旋沉聲道:“凡所製磚石木料,尺寸皆需統一,並注明出處,以備查驗。若有偷工減料、短斤少兩者,衛某必嚴懲不貸!”
這其實是引進了質量管理中溯源的概念。溯源並不是後世才有的概念,早在秦代,所製軍弩上各部件就都刻有工匠的姓名,一旦某個部件出了問題,就可以根據姓名追究那個工匠的責任。秦時刑法嚴峻,追究責任的結果往往就是掉了腦袋。因此,秦時軍弩上各部件的尺寸都十分精準,可以相互替換。這給戰時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幾個損壞的軍弩重新組合,就又可以形成一架新的完好軍弩來補充損耗。
嚴格的溯源看上去費工費力,但本質上卻是一種真正的節約。當然,修建城牆的材料不需要如此精確,衛旋隻是想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人們的一種習慣,為以後的百工坊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