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三章 執行(2 / 2)

有道是“皇帝動動嘴,下麵跑斷腿”,在蕭木的這個“才計劃”當中,耗費的人力實在是大得驚人,在接下來的兩三當中,幾乎所有的京營士卒,以及逃難到北京的難民當中體格健壯的,全都“有幸”輪番參與到了皇上的“才計劃”當中——除了最後被確定為最為核心,最為機密的若幹出適合紮營的地點,需要另行派遣可靠手下秘密埋藏火藥之外,京城外周邊所有其他的地方幾乎全都被挖了一遍,如果不是已經到了秋,如果不是京城周邊這些地方本來就不是農田,這浩大的土方工程無疑看起來就像是春耕時分集體的翻地鬆土一樣。

不過在大明這個時空,人力資源的成本無疑低得嚇人,或者,蕭木的這個“才計劃”雖然工程量浩大,但最後實際算下來卻並沒有耗費多少銀兩——畢竟京營的士卒本身就有軍餉,拉他們出來幹活自然不用付錢,不過就是給他們一日三餐的夥食標準提高一些罷了,而事實上由於京城已經開始備戰,積極地鞏固城防,京城士卒們的夥食標準本來也就應該需要提高的,所以這一部分成本就算是不執行蕭木的計劃也同樣會花費。

所以事實上蕭木的這個計劃的執行當中真正產生的額外花費,就隻有雇用那些逃難的難民的費用,而這一項的費用同樣也是低得嚇人,由於這些人本身就是一無所有的難民,隻要給上一些吃的,他們就會紛紛搶著過來給你幹活,而且任勞任怨,生怕丟掉這份好不容易得來的養活自己甚至順帶著養活妻兒的差事。

而且話回來,即便是不進行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如果蕭木知道了京城周圍的難民的存在的話,處於後世的人道主義原則,同樣還是會撥款加以賑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就連雇傭難民來幹活的成本實際上也不算是這項土方工程產生的成本。

經過了一陣的計算分析,最後可以稱得上是真正付出的成本恐怕就隻有那些被埋到了各個事宜安營紮寨的地方,用一個個木箱子裝好的火藥了——這些火藥無疑是戰略物資,如果不打仗的話放在倉庫裏並不會有任何的價值,既然現在已經是要打仗了,那就沒有什麼節約的必要,畢竟隻有打仗的時候它們才有用。

道火藥的話,事實上這個計劃當中還有一處成本的來源,那就是用來裝這些火藥的木箱——現成的木箱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為了執行蕭木的這個計劃,並不特意臨時趕製了一批做工粗糙,僅僅能滿足一些基本需求的木箱,用來盛放那些直接埋在土中會受潮的火藥。

所以這兩對於京城當中所有的木匠來是很不錯的兩,每個人都接到了大量的生意,甚至是一些棺材鋪子裏麵原本處理不掉的下等貨色或者下腳料,也都得到了利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