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自然,熱兵器,而且還是重型的熱兵器在戰爭當中肯定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林檎不假思索地道,“隻是這種威力強大的‘紅夷大炮’的數目肯定不會很多,要是京城的城牆上每隔幾米就有那麼一門的話,你這個皇帝就可以在宮裏睡大覺,等著皇太極自動退兵了。”
“北京城那麼大,城牆一圈那麼長,幾米的距離就有一門紅夷大炮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了。”蕭木自然也明白剛剛林檎的法肯定不是認真,而是一種玩笑罷了,“不過增加火炮的數目肯定是有好處的,隻是這些大炮從來宗道、王在晉他們口中的‘弗朗機人’手裏購買的價格肯定不菲,而大明現在的財政狀況你也是知道的……”
於是問題又饒了一個大圈,最後又變成了錢的問題。
“我記得之前你召見徐光啟的時候,他不是過他有一個學生叫孫元化的,就精通火器的嗎?不定可以讓這個孫元化來製造火炮,而不是花大價錢去找什麼‘弗朗機人’去買,即便是造出的火炮功能沒有買來的好也沒有關係,畢竟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火炮都是大明這一方才獨有的武器,不管好壞,隻要有了就能給後金以極大的威懾。”——林檎今的狀態不錯,一向記不住人名的她對於“孫元化”還有“弗朗機人”竟然能一次性地順利出來,讓蕭木甚至都有那麼一點的意外。
蕭木自然理解林檎的意思,反正在眼下這個時代,大明最主要的敵人就是皇太極的後金軍隊,而後金眼下並沒有火炮,所以大明的火炮越多,不管其性能是好是壞,對後金的優勢就越大——這很顯然是“有和沒有”的原則性問題。
“隻是眼下還不是造火炮的時候,就算現在把徐光啟的那個學生叫來,他也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大量造出可以用來跟皇太極作戰的火炮來。”雖然前景很美好,但很明顯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用“遠水解不了近渴”來形容在合適不過的事情。畢竟這就相當於客人到飯店吃飯,點了一道菜,而飯店那邊卻還沒有準備好食材,需要現場種植的道理差不多——等菜終於種出來的時候,客人恐怕也早就餓死了。
“總之實現幾米就有一門火炮是不可能了,以京城紅夷大炮的數量來看,估計隻能維持幾百米有一門了,或者是比較要緊的地方多布置幾門,其他不太要緊的地方不布置火炮。”蕭木最後道。
“不用幾米一門火炮,就是能平均幾十米有一門火炮,那大明的軍隊恐怕就要下無敵了。”林檎也感慨著答道,“京城城牆可是有幾十裏長,要是幾十米就有一門紅夷大炮,那總共就是好幾百門甚至上千門了,那樣的話你這個皇帝就真的可以看誰不滿就發兵打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