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考中當中轉了一圈之後,蕭木又重新回到了他的座位上坐了下來,畢竟參考他自己以前參加各種考試的經驗,一般情況下監考老師在考場當中轉上一圈便會回到前麵的講台上,而不是一直在考場當中轉悠,影響考生答題的心態。
於是蕭木同樣出於為了不讓專心寫文章的貢士們過於緊張的考慮,在下麵轉了一會之後又重新回到了座位上,畢竟他對於古代的科舉考試也是有過那麼一點點的了解,知道哪怕是寫錯一個字,或者墨汁稍微弄髒了考卷,對於參加考試的貢士來講都是災難性的事件。
然後就在坐了一會之後,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建極殿內的每個人都有事做,全都聚精會神,神情專注,唯獨蕭木一個人閑得發慌,隻能再次居高臨下地,把每一個考生都仔細端詳一遍,而且由於考生們都在低頭作答,所以蕭木看到的往往隻是一個個的頭頂,最多也隻不過是額頭。
看過了三百多名貢士的頭頂和額頭之後,蕭木覺得如果世上真的存在類似於“看相”那樣的技能的話,自己已經可以是“身經百戰”,經過了高強度的訓練,估計已經能夠找到要領,給這三百多名貢士簡單地算上一卦——那就是他們全都有大喜之兆,幾乎都能金榜題名,成為大明每個讀書人向往的目標。
終於蕭木一個人枯燥地又坐了大半個時辰之後,他覺得時機比較成熟,又可以起身來“放放風”,到正在認真書寫的貢士們中間走上兩圈,給自己枯燥的監考過程稍微找一點可以消磨時間的事情可做。現在的蕭木覺得這種僅僅是一篇策問就要考上一整的考試形式實在是效率太低,如果不是要考慮到入鄉隨俗,照顧大明本土讀書人的感受,自己不定早就進行一番改革了。
當然這也隻不過是蕭木隨便想想,畢竟他不可能有勇氣真的去改,而且這也不過是他因為枯燥而發的牢騷而已,畢竟之前的會試整整考了九,但蕭木並沒有需要到現場去枯燥地監考,他也就沒有產生過什麼改革會試流程的想法。
總而言之,對於蕭木來,這殿試的一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度日如年”,每次短暫的“放風”之後,他就隻能回到自己的龍椅之上坐著,一言不發地看著下麵每個考生的頭頂和額頭,練習他“看相”的能力,焦躁地等著下一次“放風”時機的到來。
終於,在經過了大概六七次的“放風”,一次次地見證著參加考試的貢士們的文章由短變長,又一次次地給每個貢士都看了相,太陽也從東方升到空中央,然後又逐漸偏西,大明崇禎元年戊辰科的殿試總算是接近了尾聲,蕭木發現,已經有一些參考的貢士已經寫完了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