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方他上次跟林檎商定好的,一定要想方設法地增加國庫的收入,以備接下來的災年當中賑濟因為絕收而沒有飯吃的百姓之用,這個十分重要,同時也是對大明未來幾年的形勢好壞起決定作用的方略,卻是名副其實的“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事實上誰都知道國庫越充盈越好,恨不得國庫裏麵的銀子多得都沒有地方存放了才好,但真正要增加國庫的收入,絕非什麼容易的事,因為若是真的有那麼輕易地就讓國庫充盈起來的方法,那原本曆史上的崇禎皇帝早就采用了,或者都輪不到原本曆史上的崇禎皇帝,他的前任,前前任的各代皇帝恐怕早就拿來采用了。
蕭木跟來宗道主持的內閣,還有戶部尚書畢自嚴前後議了好幾次,最後得到的結論全都是一樣的,而且是令人沮喪的——那就是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非但找不到增加國庫收入的辦法,反而因為今年很多地區的年景不好,莊稼大量的減產勢必會影響到朝廷的稅收,最後國庫的收入很可能要比往年更少,維持朝廷還有邊軍的運轉都嫌不夠,就跟不用賑濟沒有飯吃的災民了。
蕭木對於這個結論自然並不滿意,但來宗道還有畢自嚴等人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又一次地出現在了蕭木的腦中。最後來宗道他們表示,想要增加國庫收入,那就隻能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加稅——蕭木對於這個辦法無疑是更加的不滿意,因為即便是毫無政治經驗的他也知道,加稅無疑就相當於飲鴆止渴,最後隻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問題。
於是蕭木終於發現了關於朝廷國庫收入的一個怪圈:那就是越到了災年朝廷就越需要銀子來賑濟災民,然而災年的國庫收入卻要少於平常年份,能夠拿來賑濟災民的錢糧也就會少上很多,最後如果為了賑濟沒有飯吃的災民而提高稅收,那無疑又會創造出更多沒有飯吃的農民——他們本來還能有一口飯吃,但加了稅之後,就沒有了。
而朝廷加稅增加的那些收入,連這些新增的災民都無法完全賑濟,畢竟征稅的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損耗。或者就算是沒有損耗的理想狀態,先把糧食從百姓家中收走,然後再拿同樣的糧食來賑濟吃不上飯了的他們,這種做法顯然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以往能夠解決這個怪圈的唯一辦法,就是朝廷在往常風調雨順的年份當中能積攢下一定數量的錢糧,待災難到來的時候,便可以用這些之前的積蓄來讀過難關,然而遺憾的是,對於眼下甚至連邊軍軍餉都發放困難的大明來,往年的積蓄無疑是不存在的,或者就算曾經存在過,也早就已經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