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招安就一定是要卸磨殺驢了?”蕭木卻又反問道,“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朝代,招安的事情也肯定不止《水滸傳》裏麵才有,也不是所有被招安了的反賊最後全都被卸磨殺驢了,活的好好的,最後壽終正寢的肯定也有的是。”
“那你倒是給我舉一個例子,招安的反賊最後沒有被卸磨殺驢的?”林檎果斷追問道。
“這個嘛……中國曆史好幾千年,這樣的例子肯定有的。”蕭木搜腸刮肚地想了半,但畢竟肚子裏裝著的曆史知識太少,最後也並沒有想到什麼合適的例子,於是隻好了句肯定會有,然後便把話題轉移到一邊,“我給他一個官職,一個朝廷的身份,他便在大明可以安家落戶,繼續安心地去海上做他原本的生意,他之前賺的那麼多錢,也可以在大明的境內去花,怎麼看都是對大家有好處的雙贏交易。”
“了這麼多,其實也不過是你的自我安慰罷了,這個事情歸根結底,就是朝廷沒有餘力去剿滅鄭芝龍這夥海盜,最後不得已去跟他談什麼‘雙贏’的交易。”林檎雖然也承認這個辦法確實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但她最後還是幫蕭木認清了這次的“招安”的本質,“如果朝廷有錢有糧,明君在位,百官盡職,年年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要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福建的水師遭到鄭誌龍的襲擊最後全軍覆沒,你還會去招安這個鄭芝龍嗎?”
“那當然不會,要是那種理想的情況,朝廷肯定不隻有福建有水師,我完全可以派山東、浙江、廣東水師一起去福建,把這鄭芝龍給徹底剿滅。”蕭木不假思索地道,“但我們現在也隻能認清現實,現在大明的情況跟你得都是完全相反,皇上是甩手掌櫃,臣子們整想著結派互鬥,老爺不開眼,大旱的地方大旱,大澇的地方大澇,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把鄭芝龍招安,讓他不再繼續生事,無疑是最優方案。詔安之後再對其以誠相待,讓他順便能為朝廷做些事請,那就是更好不過了。”
“好吧,所以你們議論了這麼久,最後的結論是同意了那個福建巡撫熊……”
“熊文燦。”蕭木提醒道。
“對,你們同意了那個熊文燦的招安方略?”林檎最後問道。
“還沒有。”蕭木搖頭答道,“還有很多人不同意,認為這種招安會有損朝廷威嚴,意味著朝廷已經沒有辦法剿滅海盜,會引起其他賊子的紛紛效仿,到時候你也招安,我也招安,整個大明的官場就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亂臣賊子……”
“他們的確實很有道理啊。”林檎又一次地打斷了蕭木的話,“這種打不過人家,最後無奈提出的招安,對於大明朝廷還有你這個皇帝來,確實是有些被迫的屈辱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