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蕭木和林檎就見到了徐光啟,本著尊老愛幼的樸素想法,蕭木當然同樣還是免除了這個老臣的跪拜之禮,讓王承恩給徐光啟看座之後,蕭木便問起了正事:
“前些日子交由愛卿辦理的試種甘薯的事情,不知現在進展得如何了?”
徐光啟在得知皇上要見自己之後,便已經猜到了皇上要問得肯定就是試種甘薯的這件事情,畢竟從皇上之前的言行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對甘薯的種植很是重視,所以徐光啟可以毫不誇張地,甘薯試種成功與否對大明的江山社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既然意識到了甘薯試種的重要程度,徐光啟在辦理這件事情的時候自然也是傾注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力,所以對於蕭木的問題並不需要什麼準備,便可以直接回答:“回皇上,臣已派人從南直隸、浙江、福建等地收集甘薯種子和薯藤,這幾日6續有樣品送來,臣已安排人在規模地試種,以確定找到適合在北方種植的品種。”
“嗯,愛卿做得不錯,朕把這件事情交給愛卿確實沒有選錯人……”蕭木聽了徐光啟的彙報,當然還是裝模作樣地誇獎了一句。但實際上,蕭木這時才意識到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從自己把這件事情交給徐光啟到現在實際上並沒有過多長的時間,考慮到古代交通不便的因素,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光是從各地收集甘薯樣品就已經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任務,徐光啟能做到現在已經有不少樣品送來,開始範圍地試種這樣的程度,已經是相當地不易了。
所以,這項事業現在應該還是處於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距離能看到成效實在是還差得遠,這跟蕭木原本預想的,自己隨口一,很快就能見到明顯的效果之間有著十分強烈的反差。事實上關於農業的研究原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業,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能最後得到一個最合適的高產品種,在這過程當中,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和物力才可能取得成果——即便是在蕭木後世,科技十分達的年代,也是同樣如此。
而且蕭木本人就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典型代表,對於農業研究更是一竅不通,所以也不好對徐光啟的工作提出什麼意見,一時之間除了那句幹巴巴的誇張之外,蕭木都不知道該些什麼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