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正義(2 / 2)

有道是“病來如山倒”,這話用在魯父的身上一點沒錯,由於上了年紀身子不像年輕時那樣健壯,再加上心裏擔憂梁豔陽的情況,根本沒有辦法安心靜養,然後從大興那邊傳回來的全都是壞消息——諸如“梁豔陽這次得罪了大的不能再大的大人物”、“都是朝中的閣老門親自審判”、“梁豔陽的堂兄,那個大興知縣都被罷官了”之類的,這些消息對原本病情就比較嚴重的魯父來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尤其是想到自己很可能沒有辦法救下梁豔陽的性命,魯父終於沒有堅持多久,就撒手去了。

父親為了梁豔陽的闖下的禍事而擔憂,最後竟然不明不白地走了,這對魯大來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魯大也因此順理成章地把父親的死歸結到了梁豔陽的身上——從道理上來講這確實沒有什麼問題。

聽了魯大的講述,蕭木也是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個樣子,按照蕭木原本的猜測和估計,還以為魯大要找梁豔陽尋仇是因為是梁豔陽做起沒有本錢的買賣之後找過魯大家的麻煩——這樣的事情很可能生過,但跟之前被大篇幅講述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商戰”相比,對於這些魯大卻沒有提起。

結果現在看來蕭木自己猜的完全錯了,真正讓魯大對梁豔陽心生仇怨的,正是魯父對梁豔陽安危的擔憂,也正是這種過度的擔憂奪去了魯父的生命。

蕭木很清楚,魯大一家聽的,梁豔陽在大興得罪的那個“大的不能再大的大人物”其實就是自己,“親自審問的朝中閣老”也全都是為了能夠讓自己盡快回宮而親自上堂問案的,“被罷了官的大興知縣”也是在自己的目睹之下被扒下的官服……

雖然可以肯定的是,蕭木在大興做的事情絕對是正義的,梁豔陽所做的事情絕對值得從重頂格審判。但此刻聽了魯大的講述之後,蕭木也同樣現,自己的正義行為不光是保護了好人(比如謝連惠、王靜遠),懲罰了壞人(像是梁豔陽、杜老六),也同樣“誤傷”到了一些有情有義的人,就比如眼前這個魯大的父親。

從邏輯上可以甚至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自己之前沒有跑出皇宮,跑到大興去,那麼魯大的父親就不會去世。

當然蕭木心裏也十分明白社會總是複雜的,沒有辦法單純地用邏輯來衡量,自己跑出皇宮當然不是魯大父親去世的根本原因,造成這樣的後果很明顯應該是由於梁豔陽的惡行的原因。

盡管道理全都懂,但蕭木此刻仍然無法平靜——現在是明朝末年,自己又是皇上,想要不被人滅國,就一定要做一些“正義”的事情。但自己的正義之舉,很可能會導致原本不該受牽連的人蒙難,也正因為自己是皇上,自己的正義之舉會影響整個大明下,隨之可能會有無數個“魯父”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