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錦衣衛的情況十分類似,同樣是為了避免滋擾民生、構陷忠良的緣故,東廠也被崇禎皇帝嚴格約束起來。尤其是魏忠賢倒台之後,東廠並沒有一個有著絕對權威的人物統領,基本上就如同一盤散沙,這樣也在客觀上導致了東廠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東廠的職責主要是負責監察錦衣衛,而不是直接監察百官,雖在實際操作上並沒有那麼嚴格的界限,但畢竟是“術業有專攻”,在監察百官方麵還是沒有錦衣衛的效率來得高。
所以,直到現在,早朝早就結束好久之後,這件事情才由在東廠兼著差使的曹化淳稟告給了蕭木。
可以,這條信息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基本上失去了什麼有意義的時效性,蕭木知道之後也有些後怕,如果不是自己不願在沒有意義的早朝上浪費太多的時間,直接開門見山地提出表彰來宗道的事情,而是稍有遲疑,按照原本的“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節奏,恐怕很可能就會有瘋狂而大膽的政治投機分子出現,搶先“有事啟奏”,直接搞出點什麼幺蛾子出來。
到了那個時候,其他聞到政治爭鬥的血腥氣的官員們再紛紛跟進,無論是彈劾來宗道等閣老,還是提出推舉新任閣老,對於蕭木來都將處於一個十分被動的局麵。那樣的話,朝堂之上的形勢恐怕就難以控製了,麵對這樣一個大的麻煩事,蕭木覺得自己除了繼續裝暈,應該沒有什麼其他的好辦法了。
至於錢謙益、周延儒他們跟其他官員之間串聯的原因,就算不用曹化淳稟告,蕭木用腳趾頭也能想得到。事實上,蕭木之所以想要那麼快到斬亂麻地解決來宗道辭官問題的,就是為了避免朝局動蕩,官員們隻顧爭權奪利而沒有心思處理朝政。隻是蕭木還是低估了自己手下的這些臣子們的反應度,盡管蕭木自認解決的度已經很快了,但自己原本擔心的事情還是生了。
不過幸虧自己早朝的時候誤打誤撞,機緣巧合地解決了這麼嚴重的一個潛在的問題,蕭木也是在心裏直呼僥幸。
直到曹化淳離開之後,蕭木在用午膳的時候仍然在思考這件事情——原本林檎給自己講過的,曆史上錢謙益、周延儒和溫體仁之間的那些糾葛似乎又要在自己穿越之後,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出現。雖現在來宗道的輔之位還很穩固,其他閣老也沒有要致仕的意思,內閣暫時沒有空缺的位置出現,但蕭木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自己什麼都不做的話,隻要將來有了其他的機會,錢謙益和周延儒之間暫時被壓製住的矛盾,早晚有一還會爆,而且隨著矛盾的累積,將來爆時候產生的能量和破壞力恐怕也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