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 看法(2 / 2)

但眼前的事實遠遠出了他們的想象,來宗道非但沒有辭官成功,反而還成了“直言進諫”的有功之臣,成為了值得所有官員學習的楷模,這樣的巨大反差,也讓楊景辰等人對自己今後的仕途充滿了信心。

本來他們都是抱著幹一是一的心思在內閣工作的,尤其是楊景辰,一直擔心會被清算成為閹黨一夥,心裏最大的願望也不過是可以平平安安地退休,對於未來的仕途謀劃根本沒有什麼想法,畢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今早朝,同樣是跟自己有著類似境遇的輔來宗道的例子已經很清楚地表明了,皇上對於像自己這樣的曾經跟閹黨有過些許關係的臣子完全不打算追究,而且還要重用。於是乎,眼前最大的擔心消失之後,楊景辰的心裏也感到十分輕鬆,甚至思考起了今後在內閣當中如何工作,產生了在來宗道致仕之後有沒有機會繼任成為輔之類的遐想。

還有人對於今早朝的事情並沒有什麼滿意或者不滿意的看法,而是表現出了一種波瀾不驚的狀態,徐光啟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畢竟整個早朝生的事情已經充分印證了他最開始的判斷——來宗道通過辭官的方式勸諫皇上。既然自己早就想到了這一點,那麼對於今早朝生的一切,徐光啟都有著一種“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感覺。所以,徐光啟的心情並沒有什麼波動,這也是分正常,難道皇上宣布一件自己早就已經知道了的事情,我還要有什麼特別的心情不成?

當然徐光啟的分析實際上並不正確,來宗道辭官確實是真心實意而並非一種勸諫的手段,但這背後事情的原委徐光啟也並不知情,蕭木也不可能把整個事情的幕後真相全都講給大家來聽了。所以,至少從表麵上來看,蕭木給出的關於來宗道辭官的事情的官方法就是,直言進諫、規勸皇上,值得廣大臣工們學習的行為。而這個官方法,隻不過恰好跟徐光啟的看法一致罷了。

最後,今早朝的主角,內閣輔來宗道的心裏此時也並不平靜。在仔細回憶了從前內書堂開課,一直到今早朝之間的事情之後,來宗道覺得自己之前產生的,認為皇上輕視儒家學的想法應該是誤會了——當時正是由於這個瘋狂的想法在自己的心中揮之不去,反而越來越清晰,自己這才在心情矛盾之下決心辭官的。

但現在想來,皇上不準內書堂的學生們拜孔夫子也許根本就不是因為他輕視儒家學,而隻是單純地認為馮銓這個閹黨頭目沒有資格再跟孔聖人搭上什麼關係,自己從最開始,就誤解了皇上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