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長時間的反複討論和權衡,大多數的高官們都傾向於來宗道最終會辭官成功,大明的輔將要換人這樣一個可能的結果——當然做出這個判斷是十分艱難的。
然而這還僅僅隻是最初步的問題,雖然來宗道辭官成功可能性比較大,但接下來還有很多更複雜的問題在等著他們:
誰會繼任成為輔?會是自己嗎?自己該不該爭取一把?成為的輔當然是最好的,畢竟這是每個大明讀書人的科舉做官的終極夢想,但成為輔並沒有那麼簡單,需要有一定的資曆,很高的威望,要承受很大的風險,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至於一些資曆威望不足的官員們,倒是覺得成為輔機會不大,便打算放棄這個機會,而是全力支持自己的政治盟友,如果盟友成為了輔的話,對自己以後的仕途自然也是大有裨益,而且還能做一個大大的人情,這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還要考慮自己和盟友的能量又多大,采取什麼策略才可能成功,。
最後還要分析除了來宗道之外,其他的閣老們會不會也跟著辭官,他們要是也辭官了,自己要不要爭取一下可能空閑出來的其他閣老之位?或者自己要不要支持其他的盟友獲得空出來的閣老位置?
總而言之,來宗道要是真的辭官成功了,有無數個問題需要決定,至少有三種選擇可以做——比如錢謙益的府上,他本人正在和幕友們探討著這個問題。
“恩師,學生有上中下三策,請恩師擇其善者而行。”開口話的是錢謙益的學生瞿式耜。
起這個瞿式耜,倒也有一番來曆,此人乃是常熟人,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現為戶科給事中。剛剛雖然口稱錢謙益為恩師,但實際上卻也並不比錢謙益多少,作為錢謙益的同鄉,也很受錢謙益的看重,兩個人之間是師徒,倒不如更像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所以,對於瞿式耜的建議,錢謙益一直都是十分的重視,而瞿式耜也確實沒有辜負錢謙益的信任,對於問題的見解自有獨到之處,往往能給錢謙益很大的幫助。
“哦?起田有何良策,為老夫道來!”原來瞿式耜字起田,錢謙益聽了他剛剛上中下三策的法,知道自己這個學生肯定有了什麼好的想法,於是頓時興致高漲,豎起了耳朵,準備聽瞿式耜接下來的見解。
“恩師,學生這便了。”瞿式耜清了清嗓子,喝了口茶水,便開始替錢謙益分析道,“明日上朝,率先向皇上陳奏來宗道確實不適繼續擔任輔之職,其他幾位閣老也都是屍位素餐,毫無建樹,大明形勢在他們手中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愈加惡化了,請皇上下召廷推新的內閣大臣。恩師乃是東林領袖,由恩師提出推舉內閣大臣的建議,其他清流官員肯定會紛紛響應,而且,恩師也極有可能被推舉為信任的內閣輔,此為上策。”
“起田繼續下去。”錢謙益聽了瞿式耜的話,雖然隻是紙上談兵一般地推演,但聽到了自己有機會成為內閣輔之後還是激動得坐直了身子,渾身上下的每個汗毛似乎都豎了起來——這個輔的職位就是這樣的有魔力。
錢謙益催促著瞿式耜繼續下去,瞿式耜便接著道:“明日早朝,恩師不必搶先出頭,也不必彈劾其他閣老屍位素餐,而是隨勢而動,待來宗道辭官之事確定之後,再進言推舉內閣大學士,之後再由學生等人四處周旋,令主推者摒棄周延儒、溫體仁等人,選擇恩師,再加上恩師在文苑清流的影響力,這樣的話,雖輔之位不敢保證,但恩師至少也能獲得一個閣老的位置。這便是中策”
“那下策呢?”錢謙益接著問道。
“明日早朝,恩師不必搶先出頭,來宗道辭官支持塵埃落定後,也不必進言推舉內閣大學士,隻是在旁冷豔旁觀即可,畢竟不論何種方式,以恩師東林領袖的地位,都很有可能獲得一個閣老之位。此為下策。”
如果蕭木此時出現在錢謙益的家中,聽到了瞿式耜的“上中下三策”的話,一定會感到非常熟悉,想起好多《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並且出這樣的感慨:“難道古人都喜歡玩這種‘貨比三家,任君挑選’的遊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