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梧桐路十七號(1 / 2)

在那麼多科研專業領域裏,搞雷達的人絕對是屬於默默無聞卻絕對擁有高地位的軍工科研人員。

另一輩子的李路,打交道最多的恐怕就是電子部隊了。廣義上的電子部隊包括了雷達部隊,涉及到雷達,就肯定涉及到與此相關的任何領域,比如各種工廠,甚至零部件供應商。

情報與通信是絕對不可分的密切津貼的兩個專業領域,都離不開雷達。談到雷達,許多人想到的是雷達站、機載雷達、艦載雷達這些,實際上,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雷達隨處可見,漫山遍野的通信基站就是雷達……

搞雷達研究的人通常是全才,不但要懂電子,還要懂機械,懂通訊,不但要會設計,還要會維修,甚至係統工程研究方麵,也要有所涉及。這個領域是絕對的高科技,出來的人才是絕對的全能型。

馬金濤是搞基礎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材料和工藝方麵,住在梧桐十七號這裏的這位,那就絕對是應用研究領域中的大牛,哦不,確切地現在還是牛,主要集中在雷達研究方麵,又主要是在預警雷達這個細分領域中。

華夏的高校裏,提及科大,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是少年班,鮮有人知這所學校是中科院主管的彙聚了全國科學研究頂尖人才一多半的“豪華配置”高校。在五六十年代,擔任係主任並且親自授課的人員名單足以亮瞎所有人的眼睛。

錢老,趙老,華老,郭老,另一個趙老,任何一個都是民族脊梁似的偉大科學家,並且從事的都是於軍事領域應用息息相關的研究工作。

與馬金濤成長於參加工作之後這段時間不同,梧桐路十七號這位,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已經大放異彩。後來受到衝擊,下放了幾年的時間,於1976年返校擔任教員,1978年被抽調進入Y10項目組,一直到現在。

李路不會記錯,他很快會接到調配命令,去內陸大山裏的一家電子器材廠工作,因為環境的原因,未來十年,他的才能都無法得到展現,一直到九十年代後期,形勢發生了變化,他在雷達研究方麵的才能,終於有機會為國防科研工業做出突出的貢獻。

但,損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

此時此刻,李路要拜見的梧桐路十七號這位爺,也不過是三十三四歲的人——葉斌通,Y10項目通訊組的負責人。

李路對葉斌通太熟悉了,另一輩子,李路曾經多次往大山裏的那家電子器材廠跑,他們幹情報工作的,與軍工廠的往來比與部隊的往來更加頻繁。在那個時候,李路認識了已經是廠裏技術主管的葉斌通,並且兩次組成聯合組出差。

當然,那個時候,大山裏的那家電子器材廠也變成了國際上麵都赫赫有名的高技術裝備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葉斌通一戰成名於科索沃戰爭,就是打下來一架F-117的那場戰爭。他研究出了使用現有雷達裝備偵測到F-117隱形戰鬥機的技術辦法,並且進行了多次成功的試驗。大家都知道,F-117打開彈倉發射導彈的時候,是沒有什麼隱形性能可言的,而葉斌通研究出的技術辦法,是能夠準確偵測到彈倉關閉狀態下的F-117的。換言之,F-117隱形戰鬥機在雷達麵前隱形或者雷達截麵等同於鳥類的神話,破滅了。

當時李路問過葉斌通,被揍下來的F-117是怎麼回事,葉斌通的回答很明確——那是老毛子指導幹下來的。

科索沃戰爭結束後十年,美國空軍以維護過重為借口,退役了全部F-117隱形戰鬥機。鮮有人知,這裏麵的因果關係比諜戰都要精彩。

毫無疑問,對於一款花費巨資打造出來的隱形戰機,僅僅服役了二十來年,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要知道,F-16的服役時間比F-117要早十多年,卻一直在改進服役不斷的生產持續了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