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包拯為宋仁宗找到親生母李太後後,仁宗執意要把半個廬州賜給包拯,以示答謝,包拯始終不接受,可是皇命難違,包拯最後隻好答應接受廬州城南的一段護城河,這便是“包河”的來曆。包拯當時對子孫:“河,不好分,不好賣,隻準種藕養魚,絕不允許派別的用處。”
包公的後人遵守他的遺訓,隻在包河裏種藕養魚,年複一年,包河內終年魚藕滿塘。包河裏的藕,脆嫩無絲(私);包河裏的鯽魚,背呈黑色(鐵),象征包拯一生的“鐵麵無私”。
包河有一個沙洲,名“香花墩”,傳是包拯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墩上的建築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間,知府宋鑒在墩上建包公書院,讓包公後裔在此處讀書。到嘉靖時,書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肅公祠”。
包公祠的迎麵正廳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動逼真,雙目炯炯,懾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對聯:“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並姓名尊。”在包公像前,陳列著包公生前處決犯人的三具“狗頭鍘”的複製品。
包拯去世後,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鄉。後來,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壞,當時的隨葬器物也大多被盜。包公後裔將原棺和墓誌遷葬於墓西三十多米處,原墓地被廢為耕地。後來,當地官員誤將包夫人墓當作包公墓,修葺一新,並蓋有享堂。
包公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麵積1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年),次年由開封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公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遺骨及其墓誌,同時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兒媳及長孫的遺骨。一九八五年,開始動工修建包公墓園,曆時三年竣工。墓園共有包氏家族的六個墓塚,按宋製修建。
從包公墓中的各種介紹,基本上能夠摸清包公墓裏麵的鍘刀是後人防製的,真正的鍘刀不知道到哪裏去了,曆史上也沒有考證,不過李慕此行並不是為了了解鍘刀曆史,他主要是按照體內的提示,來到合肥的包公墓,從前麵的各種墓提示的結果來看,每個墓都是危險重重,每個墓裏麵都有關於李慕基因的提示,每個墓裏麵的經曆都是那麼的匪夷所思,每個墓裏麵的提示都有關於外星人的影子,從種種跡象表明,這一次的包公墓裏麵也絕非平靜如水,肯定會有那種暗流湧動的暗流,讓李慕他們猝不及防,但是李慕他們肯定是不畏艱難的,為了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他已經沒有了退路了,除了勇往直前李慕他們別無選擇。
李慕“唰”的一下就從夢樓蘭裏穿越到現在合肥的大街上,大街上人來人往,根本沒有注意到突然間這裏出現了一個人,現在的這種高節奏感的生活方式,人們根本很少關注自己身旁的人,尤其是陌生的人,他們甚至願意和手機裏麵的陌生人聊的熱火朝的,也不願和身邊的陌生人上一句話,手機基本上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包括正常的社交軟件啊,微博啊,QQ啊,等等,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分享到自己朋友圈,這已經成了他們不可替代的生活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