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了廣袤的西伯利亞,祖寬、李定國等等將領的任務是消化已經拿下的領地,把不服王化的草原民族殲滅或者驅趕他們一路向西。
選擇歸順的草原民族把他們分而治之,方法簡單有效,類似於推恩令,把草原民族由強者擔任部落首領這個約定成俗的製度推翻。
把大的部落拆分為不超過二百男丁的中規模部落,由“戰神”軍人扶持的首領擔任部落酋長。
部落酋長得到中興大帝的冊封才能夠行使權力,才能夠避免遭遇明軍攻擊。
被大明朝廷認可的異民族酋長當然是漢化積極分子,是服王化的標杆人物,不會漢語寫漢字的酋長都會列入即將被消滅或者驅逐的名單。
出兵攻打不肯漢化的部落當然是“戰神”軍人帶領忠於大明的蒙古部落來完成,一團和氣的異族不利於大明統治者,不時地讓異族部落之間爆發戰爭拉拉仇恨是相當有必要的。
大明內地的戰事宣告落幕,倭國戰場將要迎來一場滅絕人性的攻防戰。
主將石換金、副將閻應元和讚畫們集思廣益製定了誘使幕府軍集中兵力固守江戶圍而殲之的戰術。
德川家光自然不甘心失敗,征發民夫日以繼夜加固城牆,他自認為江戶城已經做到了固若金湯。
與此同時,德川家光一直在調兵遣將,他舍不得用這些軍隊攻擊明軍,熟知兵法的他知道這樣的打法屬於添油戰術,會白白消耗掉兵力。
看著諸多忠於自己的外藩軍隊來到江戶城,他認為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哪一國敵人能夠打敗數萬武士奪下江戶城。
德川家光的計劃就是集中所有的兵力死守江戶城,誘惑明軍打攻堅戰消耗有生力量,等明軍師老兵疲之時,全力以赴發動反擊,爭取一戰成功。
雙方主將各懷鬼胎,唯有集中兵力在江戶城下是殊途同歸。
德川家光等待的明軍在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如約而至,可是期待中的明軍大舉攻城沒有進行,與作戰想比,明軍貌似更加喜歡搞工程建設。
明軍兵臨城下才過去了不到二十,德川家光就覺得頭大如鬥,因為明軍貌似跟自己不謀而合,他們在江戶外圍修建了古裏古怪的工事,好像在以逸待勞等著幕府軍前去攻打。
幕府軍探馬不斷把明軍營盤的布置呈報,德川家光和諸多主要將領也用千裏鏡遠眺明軍大營。
裏三層外三層的戰壕配合鐵絲網的近現代立體防禦工事豈是這些倭人能夠看懂,但是他們感覺到了壁壘森嚴的肅穆,未戰心裏就膽怯了三分。
德川家光自認為沒有攻擊明軍營地的良策,聚將議事之時公開宣布幕府軍的戰術是以守代攻,目的是保存實力以時間換空間。
他命令諸將不許擅自攻擊明軍大營,很明顯那是明軍的陷阱,明軍主將妄圖以工事消耗江戶的防守力量,我們熟讀兵書怎麼可以本末倒置,斷然不會上當。
主將嚴令不可以出擊,幕府軍當然心安理得龜縮在江戶駐防,就這樣兩軍陷入對峙,戰局好像進入了戰略僵持階段。
幕府軍的文官武將都認為這個時候應該就是比雙方主將的忍耐力和物資儲備,幕府軍不慌,本土作戰本來就擁有時地利人和。
而且倭國不是遭遇突襲,他們早就存了和江戶城共存亡的決心,為此也早早的做了儲備,物資、糧食支撐一年不成問題。
秋高氣爽幹物燥,江戶城的木質建築占了九成以上。
明軍早知既定戰術是火攻,當然會防範火燒連營,圍困江戶城的壕塹已經挖好,不僅如此還灌水形成了隔離帶。
到了九月初,完成了包圍圈建設的明軍每都在翹首以盼。明軍將領都在不同位置的鋼鐵瞭望哨上用高倍望遠鏡遠眺江戶城防,他們都在數著日子盼總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