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此情難了(2 / 2)

共和國方麵當然不同意,但緬甸政府吃準了中國現在不能出兵在國外作戰,所以有恃無恐。林婉芸非常震怒,如果這時候不立威,那周邊國家乃至美國都認為中國是軟柿子了,隨時可以揉捏。

但國內的實際情況告訴中國元,軍隊的確不適合出國作戰,所以,林婉芸隻能采取折衷方法,命令西南軍區司令白崇禧中將在轄區內調集二十萬大軍,做出一旦談不攏就刀兵相見的態度。緬甸方麵依舊強硬,但心底已經虛了,沒錯,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容許出國作戰,但一旦中國元強行出兵也不是不可以,畢竟要立個下馬威,立個規矩,哪怕損害國力也要做。

談判桌上,緬甸政府在中**隊雲集邊境的重壓下,口風強硬了一段時間,後來慢慢軟化,最後同意將上述地區無條件還給中國。緬甸投之以桃,共和國報之以李,麵對緬甸政府地方政權尾大不掉的局麵,共和國許諾會派遣軍事教官,並提供軍火,加大訓練緬甸的中央軍隊,保證緬甸中央政府能有效控製全國。

巴基斯坦有求於共和國,所以在邊界上(以克什米爾為基礎的邊界,因為克什米爾日後一定會還給印巴)做了讓步,印度為了不讓中國徹底傾向於巴基斯坦,所以也在邊界勘定上做了讓步——本來印度當局對藏南聲索主權,這次是偃旗歇鼓了。

伊朗和阿富汗的邊界勘定皆在中國表示願意援助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最難纏的要數老毛子。

斯大林並不想做邊界勘定工作,因為他認為蘇聯還有奪回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希望,後來嘛,蘇聯為了對抗歐洲,也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緩解國內矛盾,斯大林不得不讓步,但同時要求中國派遣科技人員幫助蘇聯研究核武器。共和國政府本來是不答應的,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之後,林婉芸認為,世界上不會永遠隻有兩個核大國,遲早要有新的強國走上曆史舞台,兩強並存把持世界話語權並不現實。

再了,蘇聯全麵沒落,勢力範圍縮回歐洲本土,中國的核心地帶依然在東亞,就算紅色帝國擁有了核武器,但水準比不上共和國,也難以對共和國本土產生威脅。

最終,共和國和蘇聯就邊界勘定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以共和國實際占領區為準,作為中蘇邊界。

隨後,中國宣布派遣科技人員進入蘇聯,幫助蘇聯展核武器,華約集團的隱性領袖如此高調,顯然是在刺激美國為的北約集團。北約做出的反擊行動非常迅,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經過考慮了歐洲的強烈要求之後,宣布派遣科技人員進入英法,幫助英法研究核武器,作為對華約挑釁的回敬。

1946年4月1日,朱清嚴等人抵寧,南京地方政府派人迎接。

這一,林婉芸政府正式將“大中華聯邦”更名為“中華聯邦民主共和國”,確立了共和國時代的最後國名。

注:一個國家是不是共和國,並不在於它的國名是否稱之為“共和國”,而是在於它的政體是否“行共和之政”。有些國家,雖然國名不稱為“共和國”,實際上卻是共和國。例如:英國雖然保留了君主,並且稱之為“王國”,但實際上卻是“行共和之政”的“虛君共和國”;有些國家,雖然國名稱之為“共和國”,實際上卻並不是共和國,而是“實質上的**國家”或者“實際上的君主**國家”。

二戰後林婉芸領導的大中華聯邦雖然名義上是聯邦製度,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權力,但和美國聯邦政府是比不了的,所以稱為中華聯邦政府便有所不妥。想來想去,雖然林婉芸政府專政,卻旨在建立一個民選政府的現代化國家(雖然林婉芸不願意放權,但確實在往那個方向努力),故此,中國勉強可以稱之為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