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蒙古的事先放一放吧,我軍上一次在和荷屬東印度作戰的時候日本橫插一杠子,兩線作戰實在是壓力太大了,尤其這次的對手還是紅色帝國。”炎龍不得不勸上兩句,“隻能等抗日戰爭結束之後,而且還得不損耗太多國力,否則想在短時間內收複蒙古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得不忍耐……”
朱清嚴喃喃道:“忍耐?不,沒時間了,如果不能在一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收複蒙古,那就一切全完了!”
“陛下,可你也要考慮實際情況,大明應付日軍尚且無暇,哪有可能再入蒙作戰?尤其是蒙古的工業基礎那麼薄弱,地廣人稀,補給太困難了!”
“有什麼好辦法,有什麼辦法呢?”朱清嚴頭疼欲裂,的確,大明軍隊不可能兩線作戰,但蒙古脫離中華版圖獨立又絕對不能容忍,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驀地,他想到了前世的抗美援朝,又想到一個特殊的曆史名詞:誌願軍。沒錯,大明沒有能力進行兩線作戰,但可以雇傭外**隊啊,誌願軍不就是和雇傭兵差不多性質的嗎?完全可以代替大明收複蒙古!
那麼,哪**隊適合當雇傭兵呢?
朱清嚴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號稱下第一6軍的德國國防軍,但他又想到,一戰戰敗後,德**隊,尤其是德國6軍的數量在《凡爾賽和約》簽署後被限製到十萬以內,而且還有許多條條框框的限製,譬如: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隊占領十五年,東西岸五十公裏以內德軍不得設防。德軍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不得擁有海軍,船艦方麵隻能有六艘排水量一萬噸地戰列艦,不準擁有潛水艇。不得組織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額外征收百分之二十六的費用,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為了限製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製,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十二年、軍官二十五年。
還有一條,是規定戰敗國德國不能生產重機槍,有意思的是,其他國家卻紛紛仿效德國,研製、展重機槍。
而在其它方麵,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和約規定剝奪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戰勝國以“委以統治”形式予以瓜分。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第二十二條的委任統治文件,太平洋的德屬新幾內亞和赤道以南除德屬薩摩亞和那盧以外的群島歸屬澳大利亞,赤道以北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為日本所得;那盧島名義上委托於英國,實由澳大利亞統治,薩摩亞分給新西蘭。德屬西南非洲交給南非聯邦,多哥和喀麥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屬東非(坦噶尼喀)歸屬英國,烏幹達和布隆迪地區劃歸比利時。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裏西亞,東上西裏西亞給予捷克斯洛伐克,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薩爾煤礦區由法國開采十五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在軍事上,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製,最後要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而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複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犯,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兩千兩百六十億馬克(約合一百一十三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一千三百二十億帝國馬克,一九二一年賠償金額確定為近五十億英鎊,即一千三百二十億馬克。
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總而言之一句話,戰敗後的德國丟失大片領土,又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還被削減了軍備,可謂元氣大傷。
注:有關《凡爾賽和約》,我隻想一句,約翰牛、高盧雄雞、白頭鷹三個流氓真他媽的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