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抗戰烽火(1 / 3)

據山東省濟南濟南市章丘縣誌記載,該縣的垛莊鎮從前和現在基本上都是章丘較窮的一個鄉鎮,世世代代皆如此。WwWCOM也許是成片的群山一直在禁錮著垛莊經濟和社會的展,但是,垛莊卻是一片紅色的土壤,抗戰時期,章丘縣誌有記載的革命英烈有7人,僅垛莊鎮就占了48人,是章丘所有鄉鎮中烈士最多的。解放戰爭中全縣有烈士5人,垛莊鎮占了64人,也是在章丘所有鄉鎮中烈士最多的。章丘革命烈士英名錄共有烈士154人,僅垛莊一個鄉鎮就占了1人,在章丘所有鄉鎮中當屬最多。筆者所在的一個曾經的長芳大隊(含垛莊鎮現南峪村、橋子村、東峪村),就有革命烈士1人。這些烈士的鮮血給我們豎起了一座豐碑,請當今的年輕人記住他們,記住中國的鄉村為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

再者,我感覺每一個中國的6後或者7後,甚至是8後,如果是從中國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應該都會有一種濃重的鄉村情節。改革開放多年以來,農村從吃不飽飯到家有餘糧,從著衣僅能裹體,到農村也有了品牌情結。鄉村都生了哪些巨變?那些走出鄉村的孩子們經曆了什麼?他們得到或者失去了什麼?鄉村的風景從街頭巷尾人聲鼎沸到如今的空曠冷清,那些留守兒童和老人們在思索什麼?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進程中鄉村在思考什麼?村民們在做什麼?金鎖和他的家人以及他們的鄉鄰有的戰日寇、戰野狼、戰災成了抗日救國的英雄,有的成了賣國求榮的漢奸,有的成了達官貴人,有的成了百萬富翁,有的淪為階下囚,有的流落異鄉不知所蹤,在這個繁雜的世界裏,他們都在書寫自己的人生,隻不過由於信仰不通、境遇不同、份不同、結出的果子也就各不相同。本書講述了金鎖及其家人的人生經曆,以便讓大家更了解中國的鄉村,記住中國的鄉村,懷念那些越來越遠和越來越稀落的鄉村。

金鎖對於時候的印象,真的已經不多。印象頗深的情景有三:一是矮矮的自己,穿著虎頭布靴、藍色棉襖和級肥的棉褲,棉褲肥肥的腰子被棉襖困難地圍起來,顯得金鎖越矮。最慘不忍睹的是金鎖棉襖的胸前部分,已經被口水、鼻涕、以及飯菜湯浸洇得硬如紙板。金鎖頂著大大的腦袋,在田野裏整和夥伴們到處瘋跑。

二是秋後的核桃林裏,姑姑給金鎖一根針,然後又穿一條級長的麻線,教給金鎖把核桃樹葉子們一枚枚地穿起來拖回家當柴燒。核桃樹下的葉子真大、真厚實呀!金鎖咧著嘴、傻笑著撿起一枚又一枚葉子,用線穿成一根長長的尾巴。金鎖在前麵跑,尾巴在後麵唰唰地響。金鎖穿了一根又一根,然後把葉子歸集到奶奶和娘終年忙碌的柴灶前,半工夫,金鎖摞起來的樹葉,能淹沒他的膝蓋,奶奶就誇金鎖給她拖來了足夠的引火柴。

三是老爺爺去世時,金鎖驚愕地看到爹娘、奶奶、叔叔和嬸嬸都在哭,連爺爺和大爺爺也在哭!在震的哭聲裏,金鎖嚇傻了!傻傻得站在門前的門檻石上,向躺在炕上的老爺爺看,看著娘在給老爺爺穿衣服,但老爺爺卻一點兒反應都沒有!直挺挺得任娘擺布。爹和叔叔們的哭嚎聲真大,吵得家裏的鴿群都全飛走了。

金鎖的整個金氏家族,占了村裏的5???,在村裏算是人丁興旺的旺族。

金鎖問過娘:“娘,咱家原來就住在這個高家峪村嗎”

娘歎了口氣,笑著和金鎖:我先給你講個很好笑的故事吧!咱的老家原來在平原,可不是在這個窮山窩裏,是在章丘北部的一個叫宋家埠的大村。你老爺爺有病,啥都幹不了!你爺爺和大爺爺,領著咱一大家子,在莊裏過得好好的,可是有一年咱家的雞全被黃鼠狼給吃了,恰巧你爺爺麥收過後,在清理場院時,要挑曬一堆麥秸,誰想到麥秸堆裏麵藏了一窩黃鼠狼,兩隻大的一蹦老高跑遠了,的讓你爺爺全用麥叉給消滅了。從那以後咱家倒黴的事情來了,先是你爺爺晚上看麥場睡著後被黃鼠狼咬掉了半個耳朵;接著過年夜供佛的水餃剛盛上,你奶奶一轉身就找不到了;接著,生了最莫名其妙的事情,咱家的女人在院子裏晾曬的衣服,晾著晾著就沒了。怪事一件接又一件。咱家被黃大仙們整慘了,沒辦法才從平原順著巴漏河逐水而居,搬到這個山村裏來。你爺爺:在咱搬家的路上,還看見黃大仙們追咱呢!

其實,據金鎖爹:他們家是在平原裏過不下去,是鬧日本鬼子。鬼子穿著大皮鞋,端著刺刀,燒殺****,無惡不作。爺爺和大爺爺看世道不好,才拋家棄業,帶領全家進山躲避戰亂的……

金鎖的爺爺和大爺爺,領著老老,挑著擔子,往南部山區遷移。往哪裏走呢?大爺爺:“順著巴漏河往南走吧,有水的地方有財,有水的地方土還深,咱就順河往南尋,尋一處鬼子找不到的地方安家。”一家人挑著家什往南走了一,到了垛莊村,見此地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適宜居住,但金鎖奶奶,這地兒交通太便宜,咱尋著方便,鬼子來得也方便,還是再往前走吧!於是,一家人老老十幾口,一飯沒吃上一口,就擔心著鬼子追上來,繼續往南尋。風塵仆仆,跌跌撞撞,一路南行一直到了古老的齊長城腳下。再往南走,就是萊蕪地麵,也就是古時候的魯國地界。齊長城腳下這個叫高家峪的山村,不大,隻有十來戶人家,分布在一條河兩側。村子四周樹木蔥籠、山清水秀,藏在一個山穀之間。金鎖爺爺眼前一亮,喊著:哥,咱就選著兒吧!這個地方有山有水,又很僻靜,咱就在這裏終老吧!大爺爺頜應允。於是大爺爺領著家人拜望高家峪的長者,明我們並不是什麼作奸犯科之徒,是為躲避戰亂出來討生活的,您看我們一家老老,請族長可憐收留,並報上金鎖家的族譜,請族長以後打聽金鎖一家在原籍的為人和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