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禮堂略論九鼎謎(2 / 2)

見得如此,李煦寧繼而道:“這話的很明顯,九牧,即大禹分封的九位統治者向大禹進貢物品,其中就包含圖冊,其間我曾考據過很多資料,現不少有意思之事,但在此不便多談。大禹鑄成九鼎之後,敬於宗廟,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從此成為政權的象征,也成為下爭奪的對象,‘問鼎’一詞便是這麼而來。九鼎之上諸多隱秘,有了它便有問鼎下之基礎,然而,這九鼎卻莫名其妙地失傳了。”

禮堂師生皆被吸引,隻待李煦寧繼續講述。

“在此先談談《山海經》,《道藏》將之收入,其內有《山經》與《海經》兩大部分,共藏《山經》五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五篇。先點出一座山——單狐之山,《山海經之北山經》載‘北山經之,曰單狐之山’。

據我華夏史冊記載,大禹九鼎先後傳夏、商、周三代,後至秦末失傳。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謂之‘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大意便是周王死,周朝百姓向東逃亡,秦國取了周朝九鼎重寶,將西周公趕到單狐之山。七年後,秦莊襄王滅了東周。東周和西周就都被秦國兼並,周社祭祀無人,就此滅亡。”

那老學究教師道:“《秦本紀》也是這麼寫的,可見周九鼎落入秦國之手並無錯漏。但周朝九鼎是放在洛邑,為東周公所在之地,可秦國滅的是西周,又怎麼得到東周的九鼎?第二,洛邑和秦國相差幾百公裏,中間還有秦嶺餘脈擋著,當初周朝初期尚且不能將九鼎運到豐鎬,秦國又怎麼能將九鼎越過秦嶺餘脈運到秦國?”

“不錯,”李煦寧頷,道:“《戰國策》載‘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可見周九鼎是否為大禹九鼎還是兩,故而這大禹九鼎之下落仍是不明。”

恰在此時,那鈴聲蕩起,一個時辰逝得頗快,李煦寧道:“今日便到此為止。”罷便退出禮堂。

“煦寧,講得不錯,要不多來上幾場。”見李煦寧行來,常徵揶揄道。

李煦寧連道:“可別,這事一次便足了。”

常徵卻是不停,道:“可是覺著深層次地不得,無妨,大學課程亦可授。若還覺著不足,玄淵師伯曾提今年頗有幺蛾子,少不得你辯論之機。”聽得李煦寧直翻白眼,徑自踏入車內。

神童這話題可是一直被人所關注,李煦寧此番授課,甫一傳入網上,便於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引得各方人士所關注,諸多學者之流就此數個問答連番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會”,以至於此係列之事霸屏不止。

與此同時,一處頗為偏僻之地中,孤零零立著一二層別墅。

“這道士賣相倒是不錯。”

“芥川君哪的話,若是由芥川君穿此道服,那什麼娃娃還不知閃去哪了。”

二人正是芥川完古與那辮子頭。

這類人若是再多些,數十年前我大東瀛早便占領此地,何至於如今費時費力費神費財尋那物。

芥川完古心中雖是鄙夷,麵上卻笑道:“慚愧。倒是剛聽到這道士這麼一時,險些當成他已知曉我們三方行動,如今看來原來隻是偶然。”

那辮子頭立時道:“芥川君一方自然不會泄露,我複金會教眾皆有禁製,也不會泄露,若是此時泄露,肯定是那姓何的幹得。”

芥川完古心下直罵“白癡”,道:“之前聽梅勒君中了符咒?這是怎麼回事?”

那辮子頭躊躇些許,方道:“芥川君無須擔心,先前有四道士闖入我複金會一處據點,或許是鬥法時留下的,那四道士後來被我複金會大名給嚇著,自己退去了。”

芥川完古雙眉一挑,複金會大名?隨即道:“梅勒君可還記得那四個道士的長相,芥川可略盡綿薄之力,為梅勒君將此氣出了。”

那辮子頭一副感激之模樣,一把抄過芥川完古右掌,直握上去,道:“多謝芥川君掛念,那幾個道士已經有了眉目,都是贛市崇光塔慢著,那道士!來人!將那幾個道士相片拿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