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藝術
作者:劉國明
古語雲:“一言可以誤國,一言可以興邦。”語言緣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原因往往在於其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思想。講話是實施領導的重要方法,是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並已成為現代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一些領導幹部的講話,一味講究場麵、氣勢,過分強調文采、鋪排,而忽視了講話的思想內涵、觀點主張、謀略思路。一些領導好像早已習慣了“秘書寫稿、領導念稿”的講話套路,講究程式,因循舊習,缺乏深度思考和獨特認知,導致講話“水分”過多,“幹貨”稀少,缺乏真知灼見。新的形勢下,響應中央改進文風的號召,從領導講話開始,不但要追求講話的言辭優美、語調鏗鏘,更要講究見解凝重、思想深邃,以增強講話的感染力。
一、深邃思想是領導講話的靈魂
古人寫文章講究“意在筆先”、“文以載道”,領導講話重要的是講思想、講觀點、講見解,思想、觀點、見解是貫穿整個講話的主線和命脈,是領導講話的靈魂。有人認為,會議是為解決某一問題而召開的,領導講話隻要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管用”、“好使”就行,哪有什麼思想可言?這種認識是片麵的。領導以講話的形式推動工作,往往先要確立一定的立場、觀點或主張,進而分析問題、研究對策,提出工作思路和措施。這些立場、觀點或主張,因人而異,因時而別,體現著領導者的政策水平和個性素養,極富個性化色彩,構成了講話的思想性差異。一篇講話,隻有係統充分地傳達領導的思想,具有強大的穿透力,才能使聽眾有所啟發、有所感悟,從而付諸行動。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力量的源泉,它決定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具有正確的思想,往往是人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和必備前提。人們無論做任何事情,總是先有思想後有行動。什麼是領導?簡言之,領導就是“領而導之”,有帶領、率領、疏導之意,說得直白些就是,想在群眾前邊,走在群眾前頭,起帶頭、示範作用的人。群眾有了顧慮還要進行疏導,這就要求領導必須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具有較強的預見力和洞察力。領導的特殊身份,決定了其講話必須有鮮明的立場和觀點,表達出令人信服、鼓舞人心的意願和傾向,具有思想穿透力,從而奪人耳目,引發共鳴,喚起行動的自覺。
有思想才有力量。巴爾紮克說:“一個有思想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人一旦有了思想,就會心明眼亮、辦法多、路子廣,產生無窮的力量,在鼓動群眾、說服群眾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眼下一些領導講話都是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文件貫徹文件,立意不新,思想陳舊,隻是局限於文字的閃轉騰挪,雖做足了表麵文章,卻沒有多少思想的光芒,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從而導致講話流於形式,成效自然無從談起。
思想決定思路。思想是思路的源頭,決定思路的性質和方向,給行動提供營養和活力。因此領導講話要以凝練的文筆,傳達出清新的思想和鮮明的主題,給與會者深刻的思想撞擊,從而凝聚人心,開啟智慧,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指導思想不正確,觀點出現偏差,就會導致南轅北轍,跑得越快,距離目標就會越遠。
二、領導講話要著力凸顯深邃思想
思想是講話的靈魂,一個人沒有靈魂,無異於行屍走肉。講話之初要牢固確立思想觀點,講話過程要緊緊圍繞思想觀點,並將其貫穿於立意、構思、內容、語言等方麵,使綱舉目張,收放自如,進一步增強思想厚度與張力,以深邃思想提升講話的感召力。
立意要新,新穎的觀點往往蘊含著深邃的思想。清初劇作家李漁說:“人唯求舊,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萬事之美稱也,而文章之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領導講話往往開門見山,講話開頭即亮出觀點,表明立場,但要特別留意觀點的新穎度、思想的先進性。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正確、鮮明、深刻、集中。所謂正確,就是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緊扣會議性質和目的,適合領導身份和聽眾對象,代表主流方向,讓人確信不疑。所謂鮮明,就是在宣傳政策、貫徹精神、發動群眾的過程中,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直陳要害,清楚明白,不拐彎抹角,不似是而非。所謂深刻,就是思想觀點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以足夠的分量打動人心。所謂集中,就是思想觀點要始終如一、不枝不蔓,集中凸顯一種思想或見解,避免觀點紛呈,意多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