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公共空間的未來與挑戰
特別策劃·第六屆兩岸漢字藝術節
作者:本刊編輯部
2014年10月16日-17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歐盟國家文化機構合作組織( EUNIC)及羅馬尼亞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歐文化對話”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來自中國與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愛爾蘭、英國等歐盟國家數十位專家學者、藝術家和歐盟各國駐羅馬尼亞使館和文化機構的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動。歐盟駐羅使節、中國駐羅大使霍玉珍、文化參讚閆建武、歐盟文化中心合作組織主席倫貝等應邀出席開幕式。羅馬尼亞議會眾議長瓦列留 ·茲格內亞、羅馬尼亞文化院主席利連 ·紮姆菲羅尤、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歐盟合作組織主席任安莉為活動致辭。
本屆中歐文化對話會議專題討論階段以“藝術與公共空間”為主題,就“藝術家們如何使公共空間充滿生機”、“如何體現參與公共空間設計與管理的藝術家、文化實踐者的自身價值”、“藝術家如何參與創建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建設”、“關於城市未來的創造性聯想與遠景規劃”四個議題,共同探討城市化進程中合理的公共空間設計在中國與歐洲的現實意義與價值,研究公共空間建設中藝術家發揮的重要作用,探討多元化曆史語境中城市化進程與文化藝術發展的密切關係,促進中歐文化藝術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的合作與交流。
瓦列留 ·茲格內亞(羅馬尼亞議會眾議長):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六屆中歐文化對話,不僅是對歐盟和中國雙方的一次重要的外交和文化事件,同時也表明羅馬尼亞與中國兩國之間的對話是富有成果的。羅馬尼亞議會積極支持將文化融入到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倡議,從而使文化成為人與人進行合作的最佳途徑。在歐洲,近70%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地區,我們麵對城鎮化給環境帶來日益增加壓力的重大挑戰。如果沒有可行的、能給城鎮帶來福祉的公共空間,我們將不能實現可持續的、綜合的城鎮發展,關鍵是要找出該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中歐文化對話讓我們結合中歐雙方在這一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在尋求最有效、最可行的解決途徑。我對中歐文化對話的成功舉行充滿了期待。
賈磊磊(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和歐洲各國雖然有著不同的社會進程和文化傳統,但都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都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重大貢獻,都懷有期待世界和平穩定、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望。一直以來,中歐都在積極推動主流文化機構之間的學術合作,中歐文化對話便是由我國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歐盟文化中心合作組織聯合主辦的高端學術論壇。自2008年起,中歐文化對話已分別在中國的北京、上海、西安及丹麥的哥本哈根、盧森堡成功舉辦五屆,成為中歐文化藝術界合作的一個重要成果。中歐文化對話有效促進了中歐人民之間的相互認識與理解,擴大了中歐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礎,我們將借助這一平台,提升中歐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層次,為中歐之間的友好相處與務實合作奠定良好的社會根基,為促進中歐文化藝術交流做出積極貢獻。我們來歐洲出席此次中歐文化對話之前,王文章院長特意讓我們帶來他對歐洲朋友的問候和祝願,他熱情邀請中歐文化對話的同仁明年蒞臨中國,出席第七屆中歐文化對話。我們相信,中歐雙方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麵必將具有更加廣闊的前景與更加輝煌的未來。
安尼卡 ·倫貝(歐盟文化中心合作組
織主席):作為一個國際組織,我們需要考慮在這一領域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所能扮演的角色和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攜手找到一條共同發展之路,建立具有創造性的人文和生態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會。藝術是一門國際語言,也許不同文化的解讀不同,但是藝術家們的個人水平已超越對細節的關注,他們從抽象的概念中看出人類本質的相同。這就是為什麼設計我們未來世界時,藝術家的眼光是如此重要。我們不僅僅要了解這樣的文明,更要去見麵、交流、彼此對話。
傑拉德 ·巴斯特博士(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校長):我們這個時代的公共空間是什麼,公共空間對社會意味著什麼?公共空間指的是人民和他們在公共空間裏所創造的內容,而不是那些建築物。我們這裏討論的是城市的公共空間,人們可以利用公共空間做很多事情。還有另一種重要的公共空間,即虛擬空間。對全球經濟和政治係統至關重要的交易和交流的過程都是在虛擬空間完成的,但我並不認為空間虛擬化會成為民主的威脅。現在公共藝術已經變成了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且隻對藝術家本人有意義。藝術要情境化,現實意義要和先進的思想和行為契合,創造新的情境,並融於現實,而不是在公共空間製造出其不意的嘩然效果。
朱樂耕(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院長):人類社會發展到後工業社會,對於城市空間的思考也在發生變化。擁堵的車輛,毫無生氣的水泥森林,被汙染的空氣,被汙染的水源等,正構成現代都市病。因此,如何治理這些都市病症,已成為當代各個領域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一位陶瓷藝術家,多年來我一直致力於環境裝置陶藝的創作,出發點就是希望讓當代大都市的建築空間更具人性化,更具詩意的想象力。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我曾在中國的上海、天津,韓國的首爾、濟州島等地做了係列的大型環境陶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案例:一個是在韓國首爾麥粒音樂廳,是一座從裏到外都用陶瓷藝術包裹著的建築,被命名為陶瓷宮殿,是世界第一例用高溫瓷器做成的音樂廳,現在已成為首爾的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第二個重要的案例就是韓國濟州島肯辛頓大酒店的環境空間設計,有陶藝裝置壁畫,有室內外的陶藝雕塑,題材以動植物為主,表現大自然的意象景觀,與濟州島大自然的真實景觀構成一體,相互呼應。我認為城市空間與藝術的結合應成為今後探討的一個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