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夫妻相(2 / 2)

喬木棉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難題,是一個一時半會兒想不通透的問題,還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思維發散的問題。整個陳述過程中,吳教授並沒有打斷,偶爾會與喬木棉眼神交流,告訴她他有聽明白她的陳述,偶爾,他會用他微微震顫的手在圈圈畫畫,好像是在記錄關鍵詞。

“南方,你接著說說你的思考。”吳教授並不急著評論,而是先讓南方發言。

“我認為,‘為之付出生命’的結果不一定是‘占有’,我們也不一定要從結果方麵去想。所以我剛才思考的是‘為之付出生命’的動機與過程。或許我是一個比較重情的人,故剛才想到的是常人都能想到的‘三情’,即親情、友情和愛情。我願意為我的至親、至愛、摯友付出生命。思考到這裏,我又會想,除了重情,我是否還重理呢?人生命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活著,如果不需要為上述三者付出生命,那我是否願意為我的理想付出生命?說起來似乎會顯得冠冕堂皇些,但是,當我在為理想拚搏奮鬥的過程中,我難道不是在付出生命嗎?剛才的兩分鍾,我也隻思考了這些內容。想聽聽老師高見。”

“你們二位的思考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很高興你們都不僅僅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先從解讀問題入手。喬木棉對問題的解讀是通過‘失去生命’換取‘得到某物’,更著重結果。南方則從動機和過程來思考問題。兩者皆有自己的看法。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啊,我的思緒有點兒離不開‘付出’二字,或許和南方所言的‘過程’有些相像。我在想,這‘付出’難道必須解讀為‘瞬間逝去生命’嗎?可否解讀為‘一分一秒慢慢流逝的生命’呢?若是這樣解讀,那生命難道隻是‘時間’嗎?此時,我又忍不住思考‘生命’二字該如何解讀……可見要討論好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花精力先從解讀這個問題本身開始入手。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大問題》中摘錄的《蘇格拉底之死》的片段,之後再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

《大問題》果真是一個大問題,僅僅圍繞著開篇問題的第一個小問題,師徒三人就忘乎所以地討論了足足一個半小時。

或許哲學的討論就是這樣的,不必一心想著最終的結果到底是什麼,關注討論過程中的真知灼見,那些收獲足以寬慰心靈因“未解之謎”產生的焦慮了。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直到南方和喬木棉要結束拜訪,離開吳教授家門口的那一刻都尚無定論。臨走前,吳教授還不忘細心叮囑喬木棉盡快寫好開題報告。

楊先生送南方和喬木棉出門,當他倆背過身準備離開的時候,她忍不住將一晚上的觀察結果說了出來:“南方啊,不是師母開玩笑哦,你們倆其實還挺有夫妻相的嘞。”那聲音不輕不重,卻飄進了兩個年輕人的心裏,至於各自心中究竟是羞是喜,旁人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