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嶺卓:藏東歌舞的奇葩(2 / 2)

精彩的節目讓廣大群眾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吸引了我的眼球。說來有幸,2011年我到類烏齊駐鄉蹲點期間偶爾品嚐到這份神奇的文化大餐。日巴寺主持告訴我,按照慣例每年藏曆5月10日至11日兩天時間為嶺卓舞演出時間,演出人員由來自附近村莊的青年男女和本寺僧人組成,共40━━60人左右,舞蹈場地設在寺廟附近的空曠的草坪上。那裏綠草如毯,鮮花盛開,草坪周圍插著各色彩旗,旗麵上繪著鵬頭獅身、托寶駿馬等圖案。草坪側邊帳篷裏排坐著樂隊人員,他們拿著鐃、長把鼓、嗩呐、長短大小號,邊念頌,邊吹奏樂器,配合每個節段的舞蹈。在草坪中央,演員們男女分開排立,繞圈跳起歡樂吉祥的舞蹈,舞者時而旋轉直走,氣宇軒昂,給人一種奔放、飛翔的感覺;時而緩慢從容,給人一種樸素、慈祥的感覺。動聽的曲音,時而高昂,時而細柔,語音嫋繞,山間回聲朗朗。雖然卡瑪多日巴寺的嶺卓舞沒有現代舞的震撼力,沒有舞美設計、聲光電的包裝,但質樸的表演方式吸引著當地及鄰近群眾,使觀眾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2011年表演那天,雖然天下著雨,但這沒有影響到群眾的情緒,人們從四麵八方趕到這裏,在雨中席地而坐,膜拜、感受格薩爾王。卡瑪多鄉政府一名老基層幹部告訴我,每年來自四麵八方的觀眾和客商都會提前3、4天來到這兒,在空曠的草坪上搭起色彩絢麗的帳篷,等待著享受這個盛夏的精神文化大餐。這個時候,正值挖掘蟲草時間剛過,人們腰包鼓起來了,商販們也充分利用這個時間,趕到這個昔日偏僻的村落,擺上各式商品,其中有日用百貨、農牧業產品、民族服飾,還有地方特產蟲草、貝母等名貴藥材,集娛樂與商貿為一體,好一派繁榮景象。摩托車、小轎車、豪華轎車以及上萬名前來趕集的群眾把那一條商貿街擠占得水泄不通,原本寧靜的草原變得熱鬧起來。

如今,卡瑪多的嶺卓表演分兩次,第一次是每年的7月也是藏曆5月 10號,在卡瑪多那龍行政村日巴寺舉行;第二次是每年的9月份,在卡瑪多日追舉行。表演的地點不同,時間不同,但有一點那就是嶺卓舞成了卡瑪多一帶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節日。目前昌都地區在認真發掘的基礎上,已將這一民間文化推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昌都廣袤大地上,到處都有與格薩爾王有關的遺跡和傳說。傳承《格薩爾》文化的形式不僅以傳唱方式存在,而且還以藏族民間文化的諸多樣式━━風物傳說、民歌、敘事詩、諺語、讚詞以及雕刻、繪畫、藏戲、舞蹈、寺院羌姆、祭祀供奉等緊密相連,形成了康區文化中獨特而神奇的格薩爾文化現象。藏東的山山水水都有格薩爾的蹤跡,無論走到哪裏,人們都能如數家珍地向你娓娓道來。類烏齊卡瑪多鄉以嶺卓舞的形式廣為流傳有關格薩爾風物、遺跡等,正是《格薩爾》在康區孕育、傳承的曆史積澱,是藏族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人生追求、理想情操、精神境界等文化元素頑強而曲折的反映。伴隨民族文化事業的不斷傳承和弘揚,卡瑪多嶺卓舞必將嶄露頭角,成為藏東文化的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