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很蹊蹺啊,”王雨晴歪著腦袋想了一下,“在花英那個時代,應該已經天下太平了。唯一的戰事也就是朱棣造反的靖難之役,可是這上麵記載的是‘次子英,果毅有父風,亦以軍功為廣東都指揮使,有聲永樂中’,朱棣的年號就是永樂,也就是說花英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當上皇帝後,才升為廣東都指揮使,那他的禍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我對曆史不是很熟,不過朱棣造反的靖難之役,還是有所耳聞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戎馬,經過30多年的戰爭才統一了中國。可是他的大兒子死得早,又十分寵愛孫子朱允文,所以在他的遺囑裏就立孫子為帝,史稱建文帝。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他自認為一個英明的決定,卻掀起了一場明朝的內戰。論才智輪謀略,論行軍作戰,朱允文比不上他的任何一個皇叔,尤其是燕王朱棣,那更是治國平天下的不二人選。朱元璋有幾十個兒子,立國後,這些兒子都被封王,每個人都有一塊封地,而且每個人手上都有兵權。在朱元璋統治下,一呼百應,非常的適用,可是朱元璋死後,就變成了軍閥割據,尾大不掉之勢。
朱允文當上皇帝後,他就擔心他的那些皇叔會對他不忠,於是在謀臣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俗話說,物極必反,狗急跳牆,也許是朱允文的方法過於激進,終於逼反了燕王朱棣,而朱棣也正好借此機會,聯絡其他藩王,共同討伐朱允文。但是朱允文必竟是皇帝,所以他們用了一個“清君側”的名義,經過幾年的戰爭,終於推翻了朱允文的統治。朱棣也如願以償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年號為永樂,不過朱允文並沒又被抓,從此下落不明,再也沒有音訊。
如果說花英憑軍功當上廣東都指揮使的話,多半這功勞來自於靖難之役。那這樣就更奇怪了,以花英的出身和軍功,應該不會招致大禍,那其中又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呢?
胡思亂想是沒有用的,我搖搖腦袋,從回憶和思索中回到現實,見王雨晴還是一副沉思樣,呆萌呆萌的,頓時玩心大起,用食指勾了一下王雨晴的瓊鼻,“想什麼呢?小傻瓜?”
“啊!”王雨晴被我的突然襲擊嚇了一跳,回過神來就是一陣的埋怨,“討厭,人家好像想到了什麼,被你這麼一嚇,全忘了,煩死了,你!”
“忘了就算了,我總覺得這謎團是越解越多,總也解不完的樣子,還是不要那麼費勁了,再想下去,還不知道要死多少腦細胞呢?”
“等等,我想起來了,我知道我們忽略的什麼?”王雨晴突然高興地叫道。
“忽略,我們又忽略的什麼?”被王雨晴一說,我的興趣又被勾起來了。
“還記得‘火祭石碑,另有所為’嗎?這不就是你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提示嗎?”
“血祭石碑,另有所為,血祭石碑,另有所為------”我反複地念了幾遍,突然腦洞打開,興奮程度不亞於王雨晴,“我明白了,老祖宗花英,放著好好的廣東地指揮使不做,而跑到這山溝溝避難,其中肯定有難言之隱。他肯定是擁有什麼東西或者知道什麼秘密,如果傳揚出去,可能會招致滅門之禍,所以花英就把這秘密藏起來,不讓子孫知道。但是,他又不想其中的秘密永遠埋在地下,因此在他的墓室裏精心設計了一番,隻有心誠的人才能發現‘血祭石碑,另有所為’,為的就是有一天這個秘密能大白於天下。”
“嗯,沒錯,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樣,現在我們所有的線索都集中到‘火祭石碑,另有所為’,那你參透其中的意思了嗎?”王雨晴問道。
“石碑?我記得花英墓室裏沒有石碑呀,他說的石碑會不會是祭奠台上的那一塊?”我一拍大腿,整個人都興奮地站了起來,“沒錯,就是那塊石碑,我就說誰沒事在那裏立一塊無字的石碑,原來都是老祖宗的安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