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是否僥幸(3 / 3)

圓月桂早有防備,使出“三潭印月”一式移花接木,刀波幾經周折後又返回擊中韋斯特腰眼。縱然他有寶甲護身,亦遭受重創翻飛。費了好大功夫,人才憑禦風鞋在空中穩住。他低頭檢查,精神手鐲“出師未捷身先碎”,再想運功,體內氣血處處受阻,似乎受了不輕的內傷。

“你的法寶挺好。不過,再好終歸隻是身外之物。”圓月桂表現怡然自得,“倘若自身實力不濟,隻會徒增笑話。萬一弄巧成拙,還可能變作你進步的絆腳石。”

此話深深地觸動了韋斯特的心靈,他倍感羞愧,無地自容。“‘手槍師伯’,侄兒對不起你!”他為首次使用便毀損的手鐲惋惜不已!對方卻連懊悔的權利都不給,便踏空緊逼:“三步九折!”

三步之內,桂接連變換九種截然不同的招法,刀刀奇詭莫測,叫人無所適從。就韋斯特的真才實學,勉強可抵擋頭兩招,剩下的全靠寶物招架。等攻勢停止,“朱砂手套”和“三音笛”雙雙破裂。

一連毀去三件寶物,眼下小韋已兩手空空,再無還手之力。圓月桂豈肯善罷甘休!他維持緊迫盯人態勢,催動內力呈現白芒若炊煙,成型後猶如一具刀魂在背:“嫦娥!”身影動,桂飄飛,仿佛出塵超絕的白衣仙人橫刀淩空,穿身逾越——半空的黑人少年中招栽落。

韋斯特深知,刀劍無情,至死方休,故未喪失鬥誌,又從半空拋出手裏那截殘破的笛子,放手一搏:“複形!”笛劍爆碎斑斑,形似萬千芒刺飛射,尖銳的劍芒根根彙聚人間道的欲望黃光,威力甚大。圓月桂手舞刀花格擋,金屬對擊聲頻發。

桂的刀法奇快而決絕,常言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任他刀法再快猶有不慎——一支金針轉瞬從其膻中穴穿胸而過,眼前隨之一黑,桂也跟著墜落街道。

此戰以平手收場,雙方均身負重傷,遭淘汰出局。年齡較小的韋斯特斷了七根肋骨,若非寶甲護體,免不了命喪黃泉;修為較深的圓月桂短暫昏迷,事後休養了三天才複原。養傷時,他反複思索一個問題:那人的最後一擊真是“僥幸”?

實際上,韋斯特末尾的賭博式攻擊是有訓練經驗和科學依據的,不是沒頭沒腦的瞎打。原先教導小韋三音笛使用方法的肖恩,是位理論派武者。師叔指導韋斯特轉換笛子形態的技術時,曾講過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的治療經驗:

行為心理學家利希德,因重度燒傷入院。他最痛苦的時刻,就是護士幫他拆繃帶時:護士總是迅速撕開繃帶,曆時短但很痛。

利希德的直覺是,應該撕慢點,但護士也振振有詞:直覺告訴我,快點撕,你隻痛1小時,慢點撕,你要痛2小時,會更難受。

利希德出院後,潛心研究出“拆繃帶”的最佳方式:先從最痛的臉部開始拆,逐漸下移到腿部,讓痛楚有種逐漸減緩感,而且中途要留點時間,以便從痛楚中恢複。

利希德表示,人們總認為自己的直覺是正確的,不願用科學檢驗。但是,誠如西方哲學家斯賓塞所言:直覺如果和科學聯姻,結果就會更好。

肖恩囑咐小韋多加訓練,哪怕是孤注一擲式的搏命技巧都需要技術含量、科學思維:比如,何時出手,出手的角度,招法的形式,敵人的強點與弱點,這些皆要仰賴平日的苦思冥想,反複地勤奮苦練,方可在實戰中發揮克敵製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