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木秀於林(2 / 2)

年久日深,凡是對他好的人,或是他喜歡的事物,均會使浮屠感到恐懼!症結在於,他心裏很怕,生怕噩夢成真的那一天來臨!

不堪重負的浮屠,開始借由破壞物品來舒緩壓力,尤其是那些看似美好的東西,例如花瓶瓷器,當然還有他原先最喜歡的白袍。

曾幾何時,有一個病態的小男孩,養了一隻貓。這隻貓聰明、可愛,隻可惜年事已高。男孩留心到他心愛的貓慢慢變老,非常擔心。他怕這隻貓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徹底離他而去。

但貓哪裏懂得害怕。它要麼躺在陽光下,慢條斯理地梳理身上斑斕的長毛;要麼捕捉眼前嚶嚶飛過的蒼蠅;或者眯起一雙藍色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窗外……

往後的日子,男孩和貓各有所思,各有所得,彼此心態截然不同:男孩收獲的是擔心和恐懼,就像走進死胡同;貓收獲的是快樂和滿足,這無需耕耘,隻需單純即可。

某日,畸形的心理猶如魔鬼的傀儡線,操縱男孩舉起屠刀,親手斬斷了這份牽掛!

若幹年後,該名男孩長大成人,仗劍行走,橫行天下,位列超凡劍豪之流。這時,當初破壞美好之物換來的安慰感,已不能滿足他了。唯有殺死劍道中人後血染白袍的景象,才能叫他嚐到愉悅的果實!這種恐怖的欲望就像饕餮,將其人格完全吞噬,直至化身成魔……

魔,梵語魔羅的漢語簡譯,佛教中的惡魔,指奪人生命,且障礙善事之惡鬼神。若梵漢並舉則稱為魔障。

魔羅,意譯殺者、奪命、能奪命者、障礙。它可能源自於古代天竺神話中的閻摩。依《梨俱吠陀》所述,閻摩為死神,住在天界,他已克服死亡,為亡者引路。

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們的首領名叫波旬,出於嫉妒,曾經企圖阻止釋迦牟尼證悟成佛。在釋迦牟尼開始傳教之後,也曾經多次擾亂僧團弟子。

佛教認為,任何能夠阻擾修行的障礙,都可以稱為魔。因此,在內心中的不安、憤怒、貪心等煩惱,都能被稱為魔。

預先來擾亂,令行人不得成功,這樣叫做殺害者,亦名波旬。其實有四種魔的區別:

三界內的眾生都有貪瞋癡等煩惱,名煩魔;

輪回六趣受生死,名五陰魔;

一期生死之間,那個免得掉無病,即是病魔;

內心邪念,外魔得其便,名天子魔;

這是界內的四魔。還有出三乘聖者,尚有無 明塵沙變易生死,亦有微細的四魔。古德所謂:“除佛以下,皆是魔道。”誠不虛語。

依止觀魔事發相,有捶惕鬼、時媚鬼、魔羅鬼,千變萬狀,破壞行人。若果對治時媚鬼,知何時,呼其名字,魔即隱去。總而言之,行人無論見什魔境界,不起分別好醜。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楞嚴經說:“不作善境界,不落群邪。”就是這個道理。

平常所說:道高一尺,魔越一丈。從這話中,就可見得修道用功的人艱難,培養道的不容易。非有九牛二虎的功力,不折不撓的精神,勇猛莫怕的態度,堅固不動的心念,決定無變的意誌。動輒被魔境的牽動,被魔境的逼惱,被魔境的紛擾,被魔境的縛束,被魔境的顛倒,被魔境的錯亂,被魔境的籠罩,被魔境的喪身,被魔境的失命,被魔境的戕害了。

魔的種類,真有千差萬別的不同。論述二種的梗概,便能包括一切的魔類。所謂一為內魔,二為外魔。內魔,是指一切眾生身內的魔。如於人心中,所起粗粗細細的煩惱。外魔是指一切眾生身外的魔。如在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上,別有魔羅居住的所在。以及其他外境的迫擾,都是外魔。

如今依據經論發明,有煩惱魔、陰魔、天魔、死魔、罪魔、行魔、業魔、心魔……略為解說,以便明了。

煩惱魔:就是昏煩的惡法,正如浮屠遭噩夢妄念惱亂心神,不能停息。是屬於內魔,乃生死的本因。

所謂見思煩惱魔,阻礙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的六趣眾生,真空寂滅的原理。

塵沙煩惱魔,障蔽聲聞、緣覺的二乘眾生,化導利人的大心。

無明煩惱魔,翳閉菩薩乘的眾生,果覺法性的妙體。

職是三種煩惱,造成種種惡業的魔境。這約九法界眾生,都具煩惱的根本,招感分段、變易的二種生死。唯獨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諸佛,沒有三種煩惱魔,到於究竟圓滿的覺地。因為已經分段、變易的二種生死永亡,見思、塵沙、無明的三種煩惱淨盡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