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那些有關愛情的道理,我們都不懂4(2 / 2)

我們都說初戀是美好的,就因為那個年紀,女生是比男生懵懂的,女生是含蓄的,男生是木訥的,含蓄碰上木訥,就是婉約得不得了,多青澀,多純真,多令人無限遐想。

所以說造物主就是個糾結的人,既然選擇讓男女相愛,為什麼不直接讓男女性格中和,這樣“心照不宣”也能“你知我知”“你儂我儂”。

於是乎,我們都成了糾結的人。

susan是糾結的,她沒有一開始就告訴林雨翔,而是後來看林雨翔太不爭氣了,才“豁出去”打電話罵他一通,明明是準備跟林雨翔好好說的,卻還是忍不住主動掛了電話,掛完電話又後悔不已。

林雨翔是糾結的,林雨翔明明得知“susan跟理科男的傳聞”還假裝堅強,卻暗自流淚,林雨翔給susan打個電話一問便知,何必寫信卻忘了貼郵票,最後搞得雙方糾結。

學長是糾結的,學長明明隱隱覺得自己有priority,卻還是選擇用最保險的方式對待一份含蓄的愛,直至後來悟出真理,卻還是無動於衷。

同年齡的女生永遠比男生成熟,所以不要難為男生不懂你的愛。

他們是木頭,你們直接拿他們當木魚敲敲得了,不要暗示,不要寄希望於他們靈光一現。

女生對於男生這樣木訥的表現就會糾結,最終胡思亂想,就會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

你們男生的夢想裏根本容不下我們女生。

林雨翔,你有才,你要當作家,所以我自作多情了。

學長同學,你優秀,你要搞你的科研,你是無暇談戀愛的,所以我打擾你了。

然後就是十年之後路口相遇的相視一笑。

一切似乎都會化成塵埃,一切又似乎都會變成你記憶裏連篇累牘的詩,一本隻有你自己讀懂的詩。

當然世間不乏豪放女子。

“陳孝正,我發現我愛上你了。”

“神經病!”陳孝正對鄭微說。

大家都知道《致青春》的結局,陳孝正最後為了他的夢想放棄了愛情,扔下了鄭微。

這又算什麼事,還是你們男生的夢想裏容不下一個小小的女生。

陳孝正,你出你的國,為什麼要分手?

為了將來不更加痛苦?

匪夷所思。

分手後回國還要重新開始?

因為我愛你。

不可理喻。

所以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男人的思維跟女生永遠不在一個調上,但男女生都是在糾結的圓圈裏打繞,隻不過不在一個直徑上因為同一個理由糾結罷了。

所以罪魁禍首不是“too young too simple”,而是“糾結”。

你糾結於一件事的時候,你往往會將這件事的壞處無限放大,將那本來挺誘人的好處無限縮小,最後隻剩下壞處了,那個時候你也剛好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你後悔的時候,糾結於要不要及時補救的時候,“算了算了”就會在你耳邊不停盤旋,你也會同樣再做下一個更加錯誤的決定。

這就是人性,糾結的人性。

這世上所有錯過的罪魁禍首都是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