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衛生監督信息化“健腦”行動(2 / 2)

要“健身”先“健腦”

雖然在馬鞍山等試點城市以及北京等中心城市,衛生監督部門已經或開始告別手工作業方式,但是,絕大多數衛生監督執法部門,還停留在現場手工再轉入計算機單機版業務係統的工作模式,更有不少偏遠地區,連計算機都是“奢侈品”,上網就更成問題。譬如,按照衛生監督中心的統一部署和要求,自2011年1月起,全國衛生監督信息須在5個工作日提交國家衛生監督信息報告係統。有一些條件落後的地方,隻能租用網吧,將數據上傳。

這就是當前衛監信息化參差不齊的客觀現實。如此形勢下,衛生監督中心在全國推廣信息化,不僅需要資金、軟硬件投入,最重要的是,強化中心自身的統籌規劃、頂層設計能力,通過局部試點,打造出一套可以在全國範圍不同層級衛監機構快速推廣的軟硬件解決方案,並通過製定安全、標準規範,加大培訓力度等配套措施,將成熟的方案落地。

“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將圍繞一個基礎數據庫(管理相對人數據庫)、兩種模式(現場、非現場和三類服務對象(各管理相對人和社會公眾、衛生監督業務人員、衛生監督管理人員)展開。”王暉用“一二三”來概括衛生監督信息化體係藍圖,“我們相當於先把‘大腦’做起來。”

在這樣一種思路引領下,起步較晚的衛監信息化建設,有望迎來一場全國範圍的“大提速”。

據介紹,國家級衛生監督信息係統建設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於2007年底通過財政部批準正式立項。國家級項目的建設內容包括建設國家級衛生監督信息網絡平台;開發全國統一使用的衛生監督信息報告係統;開發推廣衛生行政許可審批係統、衛生監督檢查和行政處罰係統;搭建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台;建立衛生監督信息標準體係。

根據2008年3月衛生機構改革和食品安全有關職能的調整,項目增加了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台建設的內容。2009年6月,項目建設資金撥付到位。2011年4月,一期工程順利通過項目終驗,二期建設工程隨即啟動,並進一步完善了報告係統,同時在試點省份推廣業務係統,在國家級平台按照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的要求做好安全加固,夯實國家級平台信息安全體係。

與此同時,為配套係統的推廣應用,國家衛生監督中心又緊鑼密鼓地起草了《關於加強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這份醞釀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重點建設國家級、省級衛生監督物理網絡平台;分步建設衛生監督業務應用係統;加快建設衛生監督信息資源中心;完善建設衛生監督信息標準體係和安全保障體係;優化建設衛生監督信息化人才隊伍。通過2011年-2015年的建設,為管理相對人和社會公眾提供高效、安全、可及的現代公共衛生服務,為各級衛生監督機構和人員提供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指導意見》還提供了衛生監督信息網絡平台配置參考標準,針對國家、省、地市等不同級別的網絡平台,製定了不同的軟硬件和信息安全配置要求。《指導意見》一旦公布,無疑將對全國範圍的衛監信息化建設,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挑戰依然

衛生監督信息化也並非完全一窮二白。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衛生監督在勞動衛生、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和學校衛生等領域開展了信息報告工作。在全國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和地區,衛生監督部門根據自身業務發展需要,也已經開發和部署了自身的衛監業務係統。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央通過實施中西部項目,加強了中西部省份衛生監督機構的信息化建設。

王暉預計,國家衛生監督信息化建設,將實現五大方麵的目標:第一,全麵實現傳統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轉變;第二,真實、及時、全麵地反映全國衛生監督情況;第三,規範衛生監督業務和執法行為,提高監督工作效率;第四,通過建立衛生監督信息資源中心,輔助分析決策;第五,及時發布衛生監督信息,服務社會公眾。

王暉認為,目前衛生監督係統將麵臨安全、業務規範等方麵的挑戰。為此,作為衛生部核心係統之一,衛生監督係統已經在衛生信息化領域率先通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第三級測評。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安全技術體係、信息安全管理體係,並通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目前,衛生監督信息化首要的挑戰已經不再是技術、人才、資金,而是衛監業務本身的規範化。據介紹,目前,影響衛生監督執法的影響因素涉及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否、財政投入力度大小、衛生監督員、管理相對人等,這些都對衛生監督業務的規範性與否構成一定程度的挑戰。

他呼籲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加大對衛生監督信息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和行政推廣力度,培養一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衛生監督業務的人才隊伍。“我們的目標是,在十二五末,爭取達到全國50%以上的衛生監督機構使用衛生監督業務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