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北指南路往事(1 / 2)

台北指南路往事

封麵故事

作者:胡采蘋

我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北京五道口見證了一個GDP成長率常年超過8%的社會,政大校門口的那條小街也在這20年間經曆了資本全球化的洗牌。

10多年前我在政大讀書時,校門口有一條步行約20分鍾長的小馬路,名為“指南路”。路上滿滿都是價格便宜的小吃美食。台灣地區夏天很熱,學校側門口對麵的“中泰冰果室”是永恒的“排隊店”。台灣人喜歡吃冰,把一方大冰塊剉成雪花,有二三十種配料可選,各式水果、珍珠粉圓、芋圓、小紅豆、煮花生鋪在上頭,淋上糖水或煉乳,繽紛顏色的各式甜品隨著碎冰融化在嘴裏,常有奇妙混搭滋味,最後總要吃到凍成雪人了,大家才願意離開。

學生生活並不寬裕,所以常常出現“剉冰生日趴”,趴是party的意思。有時同學生日請不起什麼餐廳,就拿著一個大蛋糕,請大家在冰果室一人吃一碗剉冰,分食完蛋糕唱完生日歌,就算過了一次生日。台灣地區歌手阿雅在一首暢銷曲中唱到:“紅豆、大紅豆,剉剉剉、剉剉剉,你要加什麼料……”說的就是剉冰。

因為有大量外省移民,台北市內就算是一個狹窄的巷口,也常常見到全中國美食大集合,甚至還能出個世界美食彙。例如校門口那條街上,最西邊是專賣炒刀削、小米粥、牛肉蔥卷餅等北方麵食的“紅高粱”,往東走幾步,有一家豆酥鱈魚入口即溶的“四川飯館”,我在那裏第一次吃到“魚香”這種奇異味道。再過去有上海水煎包小攤、廣東飯麵館子“富豪飯店”(芙蓉蛋飯尤其好吃)、日本料理、韓國烤肉、大馬肉骨茶等應有盡有,路盡頭則是一家“滇味廚房”,氣鍋雞、大薄片、紹子米線都是一流美味,很多人認為那是政大附近最好吃的餐廳。

北京街頭很少見到“自助餐店”,但這是台灣地區校園標配,二三十道熱菜整整齊齊排在大餐台上,客人拿著一個盤子,愛吃什麼裝什麼,然後排隊稱重付賬,還有熱湯免費喝到飽。這種小店因為便宜,所以人最多,政大外麵那條街上開了七八家。

一次班上幾個人比賽如何用最少錢吃一頓午餐,大家紛紛到自助餐店買最便宜的蔬菜吃,一餐飯往往能壓到十幾元錢新台幣(人民幣3元錢左右),省錢競賽就在接近10元新台幣的範圍僵持不下,每天有人刷新紀錄。孰料我的一位閨蜜異軍突起,用三元錢新台幣買一碗白飯(人民幣不到6毛錢),淋上醬油,再把紫菜蛋花湯裏的紫菜蛋花全數撈出作為配菜,臉不紅氣不喘地在那家店裏吃完一頓午飯。消息一出,全班崩潰,公認找不出更厚顏無恥的辦法,閨蜜於是勇奪冠軍。隻是那陣子我們都不敢再去那家自助餐店,我也有很長時間不認她是我閨蜜。

這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回到學校,在當年的“指南路”上,我能認得的店鋪隻剩下1/10。

上世紀90年代,台灣社會被迅速整合進全球化大潮。校園內,教授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理論的老師都是最受歡迎的,商學院學生搶著選修公司全球化、國際商業管理等課程;我們社會科學院的學生則力挺那些提倡反全球化、後現代理論、各種左派思想的教授,講授福柯(Michel Foucault)、德勒茲(Gilles Deleuze)、瓜達裏(Felix Guattari)、馬克思、恩格斯的課都很受歡迎。知識分子總是逆反的,201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反全球化陣營大將斯蒂格利茨(Josef Stiglitz)的書,是當時我唯一能念完的經濟學書。

時代洪流難以抵抗,政大校園外的地貌也就隨之翻覆了。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1997年12月5日麥當勞政大店的開幕。

麥當勞在台灣地區本來是家族生意,知名商人孫姓兄弟買下代理權,在1984年開了第一家店,之後10年內發展出73家店,這些店鋪多半開在精華商業地段。1990年代麥當勞決定麵向全球大舉擴張,美國總公司在1994年收回台灣地區代理權,3年內拓展出的門店家數比前10年開的店還多,達到163家。

麥當勞政大店正是大舉展店的結果,速食帝國從商業大街走進人口稠密的小社區,所相中的店麵,正是我們開“剉冰趴”的冰果室。開幕那天,我的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台灣地區左派陣營健將馮建三一進教室,就叫同學們收拾書包,說要去麥當勞靜坐抗議,反對全球化浪潮。根據參加那場“抗議”的同學說,大家隻是進去繞了一圈,而店員睜大了眼睛問,“為什麼要抗議我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