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藝術欣賞

作者:許永周 鶴鳴

【藝術茶座】

編者按:愛好是成功的一半。許永周幾十年鍾情書畫藝術的步履,再次詮釋這句話的實質意義!美的胚芽,一但落根於心靈的沃土,將會成長為參天大樹,其間要曆經風霜雨雪!從本刊記者和畫家的對話中可窺視出一個道理:你要想給自己增加含金量,必須去為社會創造價值。路是腳踏出來的,曆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曆史。我們將“對話”刊登於此,以饗讀者!想必會給愛藝術和不愛藝術的人們一些啟迪!達此目的,便是我們的初衷!

記 者:你何時喜歡上繪畫的?其奮鬥過程?

許永周:我從很小就喜歡上繪畫,大約七、八歲的樣子,其實最初也隻是塗鴉式的喜愛。記得當時和我很要好的一位朋友,他的父母以手工紙紮為生,一個純粹的民間藝人,常常以手繪形式做很多花鳥、人物,裱糊在做好的紙紮之上,紅紅綠綠煞是好看,從而引發了我對繪畫最初的喜愛,我總是把好吃的東西送給他,讓他拿來家裏手繪紙紮的“零件”,一筆一筆仔細地描繪,這樣周而複始地畫了幾年,也打下一些基礎。我記得八九十年代,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貼年畫,那時家裏有一張任率英先生的百歲掛帥,一張劉繼卣先生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我幾乎是天天臨摹,最喜歡的是任率英先生的百歲掛帥,就這樣隨著時間的增長,以至於我現在,信手一勾,就能畫一張古代人物,或武將,或文官,或兵士,後來才知道這叫刀馬人物,再後來相繼臨摹了整套的《嶽飛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紅樓夢》等連環畫……

而真正學習中國畫,對我來說,也是很艱難而漫長的,那時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中國畫,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待業在家的我在離家很近的工廠幹臨時工,每次上下班都要經過一個姓董的畫家的家門口,我隻知道他是高樂三,程克剛先生的學生,畫畫得很好,也很有名氣,隻是無緣得見,有一次上中班,路過他家,我向房內一暼,立刻被吸引住了,牆上掛著很多山水畫,崇山峻嶺,煙雲飄渺,這一切不就是我心中的那“靈山聖水”嗎?所有的山都厚重而具有靈氣,所有水似乎都在蜿蜒而下,叮咚做響,而所有的雲都在動。此後,而這一站就是數年,這數年讓我從此真正走上了中國畫這條路,也嚐盡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開始的時候,我不知宣紙為何物,隨便一張紙,一筆下去,五抹六道,為此我沮喪過,也懊惱過,想盡各種辦法,把銅版紙用細砂紙打一遍,再用濕毛巾一抹,也會出現宣紙的那種感覺,但總是不能盡如人意,最後又買來宣紙,畫的也是一塌糊塗,後來才知道,在宣紙上畫畫,必須把多餘的墨弄出去,才能畫。不僅如此,中國畫還講究幹、濕、濃淡,筆墨技法等等,就這樣一路走來,寒暑不輟,在不知不覺間,已整整三十幾年,其間辛酸幾多,甘苦幾多,而我樂此不疲,兀兀窮年,雖九死而猶未悔……。

記者:你對傳統的理解,以及傳統對你繪畫風格的形成和影響?

許永周:談到傳統,各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傳統的定義是什麼?是“四王”、“八大”、“黃賓虹”、“齊百石”?其實,我認為傳統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感召,一種幾百年、幾千年,無數古人先賢,所探索而留給後人不斷深入、不斷思索、不斷提升的精神境界。

我非常喜歡王西京先生的一句話,對我們一代人而言,對傳統的無知是對傳統的反抗蒼白無力。換言之,我們距離傳統不是太近而是太遠,龍瑞先生也提出了“正本清源,貼近文脈”的理念,任何一個中國畫畫家,都不能回避傳統,而更應該選擇一種理性而心性的追隨,德慕前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