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吳旗(1 / 2)

曆史之美——那支軍隊走到了這裏

吳起,戰國名將,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吳起治軍以德著稱。據傳,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痛苦不堪。吳起見後,毫不猶豫地把士兵身上毒瘡中的膿血一口一口吸吮出來。士兵母親聽說後,大哭。別人不解。母親說:“我兒子要為吳將軍戰死了!”

今陝西吳旗縣原是為紀念吳起而設,叫吳起鎮,以紀念這位名將曾在此戍邊。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陝甘支隊到達吳起鎮。至此,曆時一年,行程二萬五千裏的長征宣告結束。接著,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會議,再次討論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問題,正式作出保衛與擴大陝北根據地的決定。中央紅軍長征的傳奇性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在上海的魯迅向中共中央發來賀電:“英雄的紅軍將領和士兵們,你們的英勇鬥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全中國民眾期待著你們更大的勝利。”共產國際也高度評價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英雄鬥爭的模範”。

毛澤東對長征的總結是:“我們從瑞金算起,總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們走過了贛、閩、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陝,共十一個省,經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萬水千山,攻下許多城鎮,最多的走了兩萬五千裏。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長征。敵人總想消滅我們,我們並沒有被消滅,現在,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將載入史冊。我們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是八萬人,現在隻剩下一萬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華,現在又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了,今後,我們紅軍將要與陝北人民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任務!”1935年11月,毛澤東寫下《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山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吳旗縣是建國後從誌丹縣新劃出的行政區域。誌丹縣(原保安縣)因陝北紅軍創建者劉誌丹出生於該縣而得名,原轄吳旗。將吳旗從誌丹縣劃出,有紀念紅軍勝利到達陝北之意。吳旗有著名的勝利山和會師烈士紀念碑。洛河流經縣境,縣城一字狹長擺開,現為全國植樹造林示範縣。

那山上:戰旗為什麼美如畫

午後,我站在吳旗毛澤東故居前,可以清楚地看到右前方的硯窪山上綠樹森森。縣委宣傳部報道組副組長李誌明告訴我,“那座山現在改名叫勝利山,以紀念毛澤東在這裏指揮的切尾巴戰役。”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勝利結束長征。但國民黨軍的騎兵對紅軍緊追不舍,毛澤東決定“切掉這個尾巴。不能把敵人帶進陝北蘇區”。當時許多紅軍將領反對打這一仗,認為首先要活下來,生存是第一位的。此時中央紅軍從長征初的8.6萬人隻剩到7200人,而10月的陝北已是北風凜冽,許多戰士還是單衣草鞋,長時間行軍使大家的身體十分虛弱,不少人打擺子、拉痢疾,怎麼能打仗?但毛澤東堅持要打,理由是敵人也是疲憊之師,以疲憊對疲憊,我們有經驗。彭德懷是惟一支持毛澤東的。事實證明,毛的主張是對的。10月21日,毛澤東、彭德懷指揮紅軍在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一線設伏,全殲敵人三十五師騎兵團,擊潰敵三十二師和三十六師兩個騎兵團,消滅敵人600餘,俘獲1000餘,繳獲戰馬1000匹及武器彈藥。是役,紅軍犧牲200人。這就是著名的“切尾巴戰鬥”。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戰後,毛在吳起鎮為彭德懷揮毫寫下了廣為人知的《贈彭大將軍》:山高路遠坑深,大軍任你縱橫,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

李誌明告訴我,原先的勝利山光禿禿的,“這些年大興植樹造林,你看,樹長得多好!連山下的洛河都有清亮的水了。經過6年退耕還林、還草,如今,吳旗的林草覆蓋率達到66%!”我見到了洛河的水,在重慶人看來,那水算不上清亮,但在幹涸的陝北,河裏有水、山上有樹,已經是奇跡。

吳旗幅員3791平方公裏,總人口12萬。如果再往北走,就是黃沙漫漫的定邊了。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袁軍說,從長征結束到現在,變化太大了,“當時的吳起雖說是個鎮,但坊間笑話講隻有七戶半人,那半戶因為是個光棍。現在,吳旗一年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5個億!”

5個億的財政,是我一路走過來所有縣份中最高的。據袁軍介紹,吳旗全縣土地麵積568萬畝,人均47畝,可利用率達94.4%,境內具有獨特的生物資源優勢,特別是山杏和沙棘,山杏麵積達30萬畝,沙棘麵積達100萬畝,素有“國寶”之稱的小尾寒羊飼養量達6萬多頭,現已探明石油儲量1.5億噸。從1993年起,吳旗先後投資4.56億元用於石油勘探開發,原油產量達到20餘萬噸。袁軍認為,如果說吳旗的經濟是油興財興、油衰財衰,那麼現在的重點就是要依靠科技、強化管理、堅持保護與利用並重的方針,延長油井生產年限,使地下資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