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馬航事件看中外媒體軟實力差異(2 / 2)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少華認為,在以往的災難報道中,“事實”本身大致確定,留給記者的,基本上是一些以“情感性”和“價值性”為基調的新聞事件,也就是所謂的“軟事件”。在馬航客機失聯事件初期,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因為“等你回家”被輿論批評,固然有新聞資源不足等局限性,但也反映了國內媒體長期習慣於比照“情感性”和“價值性”,潛意識裏把馬航事件當做一場“國內災難事件”來處理。

其實,這種判斷是失準的。馬航失聯從一開始就有一個亟待破解的謎——為什麼會失聯?圍繞這個謎,西方媒體展開調查,力爭撥開疑雲、挖掘真相。他們認為,這個時候對公眾展示真相遠比情感關懷更重要。

再者,對於廣大國內記者而言,使用他們本來熟悉的思路和手法,去深入發掘馬航客機失聯這一“硬事件”,顯然力不從心。

反思:媒體、記者和新聞教育

新華社曾通過官方微博@新華觀點表示,無論是生產、維護引擎的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還是生產客機的美國波音公司,麵對新華社記者的采訪都三緘其口。

可想而知,在馬航客機失聯事件中,歐美媒體能夠出奇製勝地突破迷霧,在於他們掌握了馬來西亞政府之外的核心信息源。國內媒體習慣了做權威機構的傳話筒,而不是合作者;在既不了解相關知識又沒有新聞資源的前提下,跨國采訪自然毫無可能。

除了與核心信息源離得太遠,國內媒體的新聞報道機製也有相當的局限性。駐外記者往往隻做自己“看得懂”、“看得到”的報道,“娘家”並不要求他們去深挖細究,與國際媒體競爭;一旦國外出現涉及中國的重大新聞事件,往往就缺乏深入調查的相關資源。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因此建言,政府各部門如何同媒體形成有效的協調機製,是目前最需解決的問題:“首先在目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光靠傳統媒體探求真相的方式常常力不從心,必須讓更廣泛的資源形成聯動協同的關係,綜合各方麵技術,應對可能出現的特殊狀況;此外,如果涉及更多核心利益,在這樣的機製中,媒體又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國家力量提供必要的信息。”

不少業界人士則表示,打鐵還須自身硬。歐美幾家老牌媒體在經驗上有巨大優勢,多年的報道不僅讓他們應對突發事件遊刃有餘,而且深入各個領域的記者眾多,可以在專業性上更勝一籌,這給了他們資本去倒逼真相。

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透露,馬航事件發生一天後,《紐約時報》便調集了30名資深記者成立報道團隊,並在第一時間寫出了18篇報道與分析文章。這需要平時積累的人脈資源自不必贅言,記者在相關領域也必然掌握了大量的專業知識。

“英美新聞大鱷為什麼能夠搞到這些至關緊要的數據情報?毫無疑問,是軍方、衛星公司、情報機構向他們作了提供。但是,能夠搞定軍方和情報機構,便是這些記者的能耐,其中涉及到長期建立的信賴關係和記者特殊的情報搜集能力。當然,這些媒體也毫無疑問掏出了大把的錢買了衛星公司的數據。”④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新聞理論與實務研究專家成文勝將國內媒體的現狀歸結為新聞教育的偏離。她認為,中國現行的新聞教育方式讓大多數新聞專業學生變成了“老爺記者”,很少主動去挖掘新聞背後的信息,積弊難除,也就釀成了馬航報道中的苦果。對此,她的建議是:記者應該在學生時代就了解掌握調查研究的方法,將自己培養成一名優秀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並在某一專門的領域深入研究。當媒體培養了大量這樣的記者,就不必擔心信息源的問題。

結 語

“追家屬、點蠟燭”,這是網上網下的人們對馬航客機失聯事件中不少國內媒體的評價。馬航客機失聯留給乘客親人們無盡的悲傷,而中國媒體人對自身的反思卻剛剛開始。為避免災害報道中的“再次傷害”,記者們應該遵守新聞倫理中的同情弱者原則,⑤這是在學會獨立調查之前,記者首先要學會的。反思馬航事件中我國媒體的不足之處,或許可以給我國媒體行業的發展帶來一股新鮮空氣。

注釋:

①胡家源:《馬航事件媒體戰:法新社發布第一條突發消息》,經濟觀察網,2014年3月13日

②羅昌平騰訊微博,http://t.99.com/p/t/233488036514795,2014年3月15日

③馬少華:《無法到達的新聞現場》,微信公眾賬號:仟言萬語,2014年3月18日

④徐靜波:《中國媒體在馬航客機新聞戰中為何失敗》,新浪觀察家專欄,2014年3月17日

⑤《新聞記者培訓教材》,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作者單位:山東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