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拔”出新高度,“做”出好新聞(2 / 2)

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我們的新聞敏感,還有一個政治背景——去年初,中央“八項規定”出台不久,如何踐行“改進作風、聯係群眾”是全國各地黨政部門和媒體思考的重大命題。平樂縣政府在引進5億多元的項目時,圍繞決策“不越位”,敢於“換角色”,不替群眾“大包大攬”,引導群眾自己算賬,這麼大的項目落地,土地征收的補償金並不高,但是沒有引發群體性事件、沒有強征強拆。這不正是政府轉變工作作風的體現嗎?由此,這篇招商新聞的高度被我們從一些事實的“迷霧”中慢慢“拔”出來了。

精心“烹製”,“做”出好新聞

擁有了好的材料,但是僅僅將一些材料簡單地翻炒,並不能烹製出精美的“菜肴”。有了不錯的新聞主題,如果不帶著激情用心去采寫,也很難“做”出一篇好新聞。

平樂項目如何落地?群眾關係如何處理?報道好這則消息在全國範圍內都可算是一個範例。認識到這條新聞蘊含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後,我們決定做足、做透這個新聞。為此,我們及時調整思路深入采訪,向該縣分管旅遊的副縣長深入了解項目簽約前政府的傾向和作為,還向縣旅遊局局長了解具體落實情況,並趁熱打鐵找到項目所在地源頭鎮的鎮黨委書記,在與其深談後獲得更多詳細的一手信息。後又走訪當地群眾,全麵了解土地補償的事實、群眾簽約的心路曆程,盡可能詳細地占有相關材料。

掌握了這麼多的材料,如何烹製成精美的“新聞大餐”?我們經過認真篩選材料,厘清思路,決定從這則新聞真正的“含金量”——“政府與農民的和諧關係”角度去選材,將字數控製在1000字左右。對此,我們精選材料,字斟句酌,精心行文,數易其稿,既不漏任何重要信息,又盡量運用群眾的生動語言。“有大老板來投資,政府卻把項目‘上不上’的決定權交給我們,‘不上’才是傻子呢。”“我們這裏有這麼好的溫泉,旁邊高速路又修通了,再不想‘捧著金飯碗討飯’了。等項目真搞起來了,我們哪怕是在裏麵做個清潔工也能多掙份收入。”這些群眾語言“接地氣”,生動活潑、實實在在,讓新聞變得更“鮮活”。在標題製作上我們也是費了心思,最初以《項目上不上,農民說了算》為題,雖然簡潔實在,但總覺得過於口號化,與事實也有出入。最後以《(眉題)投資商揣5億多元想進駐平樂縣源頭鎮,在項目落地過程中——(主題)政府不越俎 農民當“庖廚”》為題,既富有文采也突出主題。為了讓新聞的意義更加凸顯,我們還撰寫了小短評《換角色贏民心》,對招商引資“平樂經驗”的意義作進一步闡述。

由於該新聞反映當地政府轉變作風、虛心聽取民意、與百姓平等對話等內容,加之主題突出、現場感強,在國內新聞界引起較大反響。新聞刊發後,當天即被人民網、新華網等轉發,促進了廣西基層黨政部門“轉作風、聽民意”良好氛圍的形成。

(作者單位:廣西日報通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