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輿論引導者的職業道德與專業素養。首先,“欲正人,先正己”,啟迪民智的前提是提高輿論引導者自身的理論素養、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在輿論引導工作中,急需通過承載著時代精神的新聞作品和蘊含著高尚情操的文化藝術精品的生產與傳播,讓民眾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巨大意義。其次,尊重人民的意願,理解人民的訴求,維護人民的利益,以獲得社會認同,形成民眾的輿論自覺。輿論引導者須深入了解民眾的思想動態,找準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基於民眾的心理預存立場和關鍵利益之所在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第三,通過“柔性傳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涵化效果。為避免灌輸式的信息輸入引起“逆反心理”,需要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親近性文本”,與受眾已有的知識、經驗、需求偏好相契合,以實現輿論引導與民眾心理認知體係的有效對接。
輿論引導以自治為歸宿
在社會加速轉型和傳播格局深刻變革的新形勢下,政府對社會信息的控製力、管理權威以及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認同度,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新形勢下的輿論引導需要全方位的思維更新與策略調整。
1.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社會管理者在輿論引導中的角色定位應是規則和程序的製定者,其源頭治理的主要方式是構建輿論運行全程管理的長效機製,從而最終形成社會輿論的自治。營造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是輿論引導的最初目標,而更有效地維護公眾權益才是輿論引導的最終目標。先進的輿論引導理念,需要從傳統的主體性引導轉向主體間性引導,而主體間性更需要公眾的有效參與;輿論引導者的自信與對民眾維權的尊重和保護,是提升公眾參與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前提。它體現在對“異質思維”的容忍度,對社會穩定的彈性理解,以及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價值訴求等。
2.將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融合。輿論引導在社會權力運行維度的功能實現,主要來自規範化、製度化的監督,即“將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而輿論監督所發揮的社會修正功能,正與輿論引導的目的緊密相關,兩者間相互平衡並保持張力的關係,看似對立,實則一致。首先,輿論引導者在鼓勵輿論監督的過程中,盡可能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為其提供空間,暢通渠道,避免輿論監督陷入孤掌難鳴的狀態。其次,在輿論監督的內容上也應予以適當的引導,把握好“主題的重點”與“內容的全麵”之間的關係,監督的重心是切實關係執政治國方略、公眾利益和社會公平道德等的重要公共事務和社會問題,以免渙散而無力。監督過程中需要深入調查研究,以免以偏概全,力求客觀和全麵真實。第三,健全並完善對公共權力的監督機製,協調輿論監督與黨內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監督、行政監督、政協監督的關係,以良性的互補形成整體合力,實現權力監督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最佳效能。
【本文由四川師範大學文科一般項目“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引導範式創新研究”資助】
注釋:
①【德】馬克斯·韋伯著,馮克利譯:《學術與政治:韋伯的兩篇演說》,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8頁
②季立新:《從新聞官司看新聞法製建設的緊迫性》,《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
(作者單位:四川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