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聞運動客觀性哲學的實質
公共新聞運動反對新聞記者分離、旁觀,因為公共新聞事業支持者認為這樣做不夠客觀、不能反映真正的民生,要求他們參與群眾生活的目的是追求更加準確地捕獲和引導民意。公共新聞運動並不是真正地反對新聞客觀性原則,而是不滿當時的操作方麵的新聞報道方式,以及主流媒體不思進取的職業心態。前者是新聞不客觀,即當時的新聞遠不能反映現實;後者是新聞不可能客觀,新聞記者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努力接近新聞客觀,而不是沿用所謂的報道模式。
1.新聞不客觀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民主生活進入了冰點,總統競選投票率屢創新低,1988年的投票率僅為50.1%,而1996年更是跌破50%,創下美國獨立戰爭以來最低的投票率。糟糕的民主本該喚醒新聞的責任心,可是當時的美國媒體也是一團糟。對於競選報道,媒體習慣使用“賽馬式”報道,不思進取。這種“新式報道”向公眾傳遞著看似重要、有趣,實則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與政治要義毫不相幹的信息。久而久之,民眾對這類“賽馬式”報道感到厭倦,有人認為正是這種報道方式降低了人們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
梅耶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新聞界:電視偏好血腥場麵並非因為故意保留原始口味的冷嘲式處理,而是因為這樣不用花費太多金錢和腦力來追逐救護車或者找尋射擊所到之處。報紙喜歡會議這樣的簡潔頭版,因為這樣便宜而且相對無腦地填補了空白。在這種狀況下,公共新聞運動應聲而起,對傳統新聞業乏善可陳、偏離公共生活的所謂“客觀報道”進行抨擊,並對其借口“遵守新聞客觀”進行指責。
2.新聞不可能客觀
新聞是依附於“常規”出現的,這就有一個判斷的問題,即什麼是常規。傳統新聞業把這種權利牢牢握在手中,而公共新聞業則提出“人民議程”,試圖把一部分權利還給公眾。傳統新聞業把判斷權握在自己手中,導致部分媒體不思進取、報道模式僵化,而公共新聞業在移權過程中又發生了新的問題——人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進行議程設置?“人民議程”本身是不是也在僵化成一種模式?等等。
總之,公共新聞事業的客觀性哲學實質就是“新聞不客觀”與“新聞不可能客觀”。綜觀整個運動,公共新聞始終沒能跳出新聞客觀性的圈子,頂多是對客觀性的小修小補而已。
結 語
新聞客觀性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一套報道和寫作的規範,其家族已擴散到新聞學的各個領域。實際上,新聞客觀性早已成為現代新聞事業的一種“迷思”,其家族成員甚為龐雜。作為報道呈現方式的客觀性,既是一種道德理想,又是一整套專業規範,還是一種清晰可見的寫作樣式。⑦新聞客觀性已經和新聞這一學科同呼吸、共命運,否定新聞客觀就是否定新聞這一學科的專業性。因此,公共新聞運動的沒落從其否定新聞客觀那一刻起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注釋:
①【美】威爾伯·施拉姆著,程之行譯:《大眾傳播的責任》,台灣:遠流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頁
②Michael Schudson,the Objectivity norm in American Journalism,Journalism,August,Vol.2(2),2001
③⑤鄭一卉:《美國公共新聞運動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④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80~81頁
⑥【美】弗蘭德 塞西莉亞 唐納德·查林傑 凱瑟琳·麥克亞當斯著,展江 霍黎敏譯:《美國當代媒體編輯操作教程》,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
⑦彭家發:《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版,第61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