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積極受眾論”(2 / 2)

2.毀滅性:穆斯林世界“積極受眾”的暴亂

2012年9月8日,埃及某伊斯蘭電視台播放了一段名為《穆斯林的無知》的電影剪輯,影片出自以色列裔美國獨立製片人薩姆·巴奇萊之手,耗資500萬美元,由百餘名以色列猶太人捐助,一些移居美國的埃及科普特教徒參加了拍攝,還得到了曾呼籲焚燒《古蘭經》的牧師特裏·瓊斯的支持。該片將伊斯蘭教描述為充滿血腥與仇恨的邪教,穆罕默德化身為冷酷殺手、搶劫重犯和沉迷女色的登徒浪子。

辱教視頻引起了超越國界的大範圍反美浪潮。借助新媒體傳播力,事態擴大之迅猛前所未有。9月11日晚,數百名武裝分子衝入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並與安全人員交火,致使美國駐利比亞大使斯蒂文森身亡。其後,伊拉克、巴勒斯坦、突尼斯、印尼、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均爆發反美示威,伴隨靜坐、上街遊行、投擲石塊、點燃建築物、圍攻使館等行為。抗議者要求驅逐美國大使並召回埃及駐美大使,取消參與影片拍攝的科普特教徒埃及國籍並對其進行審判。

根據《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各締約國駐外機構及人員在戰時及衝突中應得到保護。任何侵犯都有悖國際協議,何況武裝攻擊致使大使身亡。遇害者斯蒂文森本人與辱教影片毫無瓜葛,未參與從製作到放映的任何環節。這一悲劇表明,全球受眾的確有其“積極性”,有能力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和宗教信仰等綜合要素對外來的文化產品進行協商或抵抗讀解。而正是這種能動的讀解,成為波及數十個國家暴亂的導火索和源動力,致使一位能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一直致力於推動美國與伊斯蘭世界關係和緩的無辜大使斯蒂文森魂斷異國他鄉,成為暴亂的犧牲品。更有數十個穆斯林受眾以自殺式襲擊的極端方式,踐行了他們的抵抗讀解。

“積極受眾論”作為文化研究伯明翰學派的重要理論,通過對“受眾積極性”的闡述證明了“皮下注射論”、“魔彈論”等傳統受眾理論的局限,具有進步意義。但是,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傳播方式和傳播規律都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對“受眾積極性”的評價亦不能耽溺於昔日狂歡。“受眾積極性”潛涵的局限性和毀滅性極易被某些力量(特別是極端組織和恐怖分子)利用、誘導和催化,成為極具破壞性的危險之源,這是亟待重新審視和深刻反思的。

注釋:

①單波:《在主體間交往的意義上建構受眾觀念——兼評西方受眾理論》,載《新聞傳播評論(2001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40頁

②所謂“觀眾——生產者”是指大眾既是觀眾,同時也是意義的生產者。參見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史安斌主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91頁

③【美】約翰·費斯克著,張鯤譯:《電視文化》,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第1版,第151頁

④H.Schiller,“Not Yet the Post-Imperialist Era”,載曹晉、趙月枝主編:《傳播政治經濟學英文讀本(上冊)》,複旦大學出版社,第249頁,第259~260頁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