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守舊讓步(1 / 1)

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守舊讓步

專欄

錢文忠先生在“第三界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後整理成《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一文。文中質問:“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教育裏麵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此文對“快樂教育”的抨擊,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所以在網絡上廣為傳播。這其實是一個我們自己炮製出來的概念,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結果都不會很好。錢先生在抨擊這個粗線條概念的時候,犯了和很多家長一樣的錯誤:思維比較二元化,非此即彼,缺乏應有的精細。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會“實在想不通”。

至少在美國,並不存在一個“快樂教育”的概念,也不存在“快樂”還是“吃苦”的必然對立。教育界常提的概念是“激勵”。有激勵的教育和“快樂教育”大為不同。

教育家約翰·凱勒認為,有激勵的教育應該包括如下四個要素:注意、關聯、信心、滿足。比如“關聯”(relevance,或譯相關)是指教育和學生自己的某種需要或是社會需要有所關聯,學生不覺得所學的東西無關緊要。如果學習者覺得學習會讓自己未來受益,即便存在挑戰性,自己也要去學。換言之,“吃苦”,或者說“接受挑戰”,可以同時讓人產生深層愉悅。這種愉悅不是打雞血式的快樂與亢奮,而是學習者得到了與其智力相稱的挑戰,他們有所成長,有所變化。愉悅感和挑戰性之間並無必然矛盾。

若重視激勵,教學者就有義務創造教育條件,激發出學習者的興趣和激情,這包括矯正學生的行為,提供合適的反饋。從信心和滿足感的立場出發,教學設計應循序漸進,不至於一開始就很難,讓學習者失去學習信心,或是從頭到尾缺乏挑戰,整個教育過程乏味無聊,找不到深層滿足感。這不是快樂不快樂的問題,而是教學法科學不科學的問題。

激勵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規律和相應的教學設計。—旦我們去關注學生內心的激勵,教育自然會四通八達地和神經科學、心理學、教學法等學科聯係在一起,這會使得教育學變得四通八迭,氣象萬千,如一池活水。關注學生的頭腦和心靈,也會讓教學實踐變得充滿創意,時有突破。

常有人誤解國外教育(包括芬蘭、美國等)是容易的,簡單的,嘻嘻哈哈,你好我好,沒有作業,謂之快樂教育。這也不正確。1987年,美國教育者齊克雲和甘普生提出的“本科教育七原則”中的原則之一,是“明確高標準”。學生自己也不希望學習中得不到拉升。

但優秀的教育者一定是在追求溫水煮青蛙,運用高效的教學設計,根據發展階段和個人特性,不知不覺讓學生學習,不斷在提高。讓學生學得進去才是王道。發現學生“吃不飽”的時候,會有形形色色特殊稟賦教育、強化班,提高挑戰。學生有障礙學習困難的時候,有特殊需求的教學,讓每個人都能得到發展。這些具體做法實施起來都不難,難的是教育界能不能認可個人的重要性,認可個體的不同,認可人們對於學生的內心理解不足。有了這些認識,教育界自然會去尋求解決方法。

教育革新的起點,應該是一場話語的革命。很多時候大家在討論錯誤的話題。要不要“快樂教育”,成了教育界的一個話語怪圈,大家都在裏麵轉來轉去,不必要地在排隊。在很多家長的理解中,教育非快樂即吃苦。被他們所追捧的吃苦和逼迫教育(我稱之為苦逼教育),無非是教育者不去關注學生的內心,因循守舊地抱住自己習慣的方法,一味蠻幹。這是懶惰和不負責的做法。在我看來,不以人為本,不關注學生內心,隻求強迫和強推,都是思維乏力、盲目守舊之舉。這裏不妨借用下錢先生的句型:我們不能屈從於被低效傳統教育洗過腦乃至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家長。也請教育界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守舊讓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