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要向美國學什麼
卷首語
作者:羅思義
中國正在加速進一步推進其“互聯網革命”。著眼中國的總體經濟戰略,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強調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製造業和電子商務結合。最近,為了進一步促進互聯網廣泛應用,李克強總理敦促中國的通信運營商提網速、降網費。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2014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達到6.42億,而美國為2.8億,印度為2.43億。在此背景下,中國更加重視互聯網。從全球來看,世界21%的互聯網用戶來自中國,而美國僅占9%。
同樣驚人的是,中國正在增加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投入,其中互聯網是核心。在過去20年,中國對ICT技術的投入平均每年增加8.8%,從而帶動GDP總額每年增長1.0%。過去20年,中國每年因ICT投入而增長的GDP已經遠遠高於其他主要的工業國或金磚國家,比如比美國高2/3,是德國的2倍多,日本的3倍。
盡管已經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對於中國的經濟戰略來說,進一步深入互聯網依然至關重要。在現代經濟中,互聯網早已超越了當初電腦應用的範疇,成為通信業、零售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互聯網+”這一關鍵概念由此而生。
雖然中國在互聯網和ICT技術方麵已經取得了非常驚人的表現,但是,由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的比例不僅低於美國或歐洲,而且低於其他亞洲發達國家。2014年,中國互聯網用戶占其總人口的46%,而美國的這一比例為87%,日本為86%,韓國為92%。在中國,網費對於進一步增加用戶非常關鍵,因此,李克強總理提出降低網費。
正因為互聯網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要將現實與神話區別開來,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需要向世界上最先進的互聯網和ICT經濟體——美國學習。由於互聯網對現代經濟極其重要,關於美國互聯網發展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展開了大量國際研究。這些研究結論清晰地解釋了為何擴大互聯網應用與ICT投入存在密切聯係的原因。
從基礎經濟的角度來看,並不是純互聯網技術和ICT本身提高了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在個人電腦大量出現於經濟活動中6年後的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已有一句名言——計算機技術並沒有加速提高美國的生產率,“你可以看到,計算機無處不在,隻是在生產力統計中找不到它。”
這種狀況並沒有改變。在現代個人電腦出現的前一年——1980年,以能消除短期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5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美國生產率年增長率為1.2%。2014年,美國生產率年增長率仍為1.2%。因此,互聯網和ICT的34年革命性技術發展並沒有提高美國的生產力。
事實上,美國最新數字更糟。今年5月,關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坦言,美國正在麵對“較為疲軟的生產率增長”。在2014年,盡管iPhones、蘋果手表、穀歌新產品和網絡零售等接連推出,但美國生產率增速仍如蝸牛般緩慢,僅為0.5%。
因此,數據清晰地表明,僅僅是互聯網和IcT技術的發展並不能提高生產率。不過,在互聯網和ICT革命的34年裏,有一個階段美國的經濟效率大幅提高。在此期間直至2003年,美國的生產率年增長率達到半個世紀以來的最高——3.6%。這是因為針對ICT的固定資產投資劇增。美國投資占GDP比重從1991年19.8%升至2000年的23.1%,互聯網泡沫後則略有下降,然後在2005年達到22.9%。
這時主要是投資ICT。美國這方麵的投資減少導致了生產率增速急劇下降。當資本投資減少時,勞動生產率也隨之下降,這表明,並不是理念或者純技術導致了生產率提高。
中國經濟目前進一步專注於互聯網,這點至關重要。但從美國的經驗看,並不僅僅是互聯網理念或技術迅速提高了經濟效率,而是要將這些納入到對ICT的大規模投資浪潮中。因此,在中國尋求加速“互聯網革命”時,這是其要學習的關鍵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