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引)
什麼是“心流”?
————許多傑出的心理學家都將心理健康描述為“活在當下”。“當我們完全投入當前正在做的事情時,就不可能再專注過去和未來,不可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而過去、未來和自我意識,往往會破壞我們對生活的滿足。”沉浸體驗能夠激發人們的興趣,使人們完全投入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從而忘記那些會破壞人們幸福感的東西。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美國克萊蒙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家米哈伊·契克岑特米哈依(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那些經常能體驗到“心流”的人們,在工作中更容易感到幸福。
“心流”(flow)是指一種心理狀態,英文的本意為流動、湧流的意思,相對於“神迷”、“沉浸”等詞,“心流”也可理解為:福樂、沉浸、流暢、神迷、流動、意識流、行雲流水等。
“心流”是指一種心靈體驗的狀態,是指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做的事情時,忘記了身旁的一切,甚至察覺不到時間的推移,在沉浸中,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樂,內心感到很輕鬆、很愉悅。心流體驗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對提升個人的“幸福感”非常重要。
米哈伊·契克岑特米哈依曾經請一些人簡單描述使他們感到最快樂的活動,發現人們一致地談到:最快樂的活動是當時自己對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投入,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擾他們。所以說,“人類最快樂的狀態,是專注地融入某件自己喜歡做的事,全力以赴、盡情發揮,完全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事物的存在,這時內心會感到很自然,很輕鬆,這種體驗就是心流”。它的狀態類似於“心無旁騖,物我兩忘”
“心流”狀態中的人們能享受著沉浸的體驗,感受到快樂,展現最好的一麵,全神貫注的境界會讓人們處在最佳狀態。運動員則稱之為“在狀態”。最容易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是運動、音樂演奏和欣賞、寫作、繪畫、攝影、下棋等。
心流體驗讓人感覺幸福
許多傑出的心理學家都將心理健康描述為“活在當下”。“當我們完全投入當前正在做的事情時,就不可能再專注過去和未來,不可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而過去、未來和自我意識,往往會破壞我們對生活的滿足。”沉浸體驗能夠激發人們的興趣,使人們完全投入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從而忘記那些會破壞人們幸福感的東西。
經曆過“心流”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藝術家、科學家常常會沉迷於工作中,會忘記周遭的一切。在創作中,會進入奇思妙想、思濤滾滾的境界,越寫越暢,幾乎欲罷不能,他們在創作中獲得極大的快感和興奮。
人類有著多種欲望的滿足,除了物質欲望的滿足之外,還有一種純精神性的滿足,就是一種世界觀的滿足。科學家、研究者的最大快感和滿足便是把某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揭示和表現出來,這種“世界觀的滿足”,比饑渴或“飽暖思**”的滿足更高一層。在“心流體驗”的沉醉狀態下,人們會運用和施展幾乎全部的大腦技能,而如果一個人的頭腦技能運用太少,會對幸福有威脅和幹擾,進而誘發不必要的煩惱和焦慮。所以說,經常體驗到“心流”的人,心理健康狀態一定是不錯的。
孔子的心流體驗
“心流”一詞雖然是現代積極心理學家提出的,但“心流體驗”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還得說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學問的孔聖人。
《論語》述而篇第七,有一段記述孔子生活狀態的一段文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段話的意思:“我雖然吃著粗糙的食物,喝的是清水,睡覺時頭枕在彎曲的胳膊上,許多的快樂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得到也享受了。至於那種違背道義而取得的財富和地位,對於我來說就像浮雲流水,轉眼即逝,一錢不值。”
對孔子來說,“樂”不僅是感官上的一種享受,它更是內心的充實所帶來的一種滿足。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男人的平均壽命,當時隻有31歲,而孔子呢,卻活到了73歲,31歲和73歲之間的差距,大家知道,在當時可謂是相當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的樂觀心態和專注求學是分不開的。孔子把學習知識和追求高尚的道德修養,看成人生中一件最大的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