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後記(1 / 1)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許家山村。先是認識了一種叫做玄武岩的石頭,隨即便被那裏的石巷、石橋、石牆、石屋所深深吸引;而後又結識了那裏的人……走訪的時間多了,自己也逐漸融入了這座由石頭構建的古村。

三年前,我調到寧海縣風景旅遊管理局,具體負責許家山村的保護和開發工作。當時我還在做許家山村“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的申報工作。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許家山村,村內古道的修整,古廟、古祠堂、古戲台的修複,村莊水口的改造……事情多而繁雜,好在大家齊心協力。總指揮是分管副縣長尤永成,旅遊策劃是範家駒教授,土建方麵有行家俞啟兵和當地的古建專家麻小英把關,公共建築的修複很順利。茶院鄉黨委、政府領導全力以赴,使許家山村的保護和開發齊頭並進,勢頭很好。2010年4月,許家山石頭古村文化節如期隆重舉行。同年12月,我們去北京捧回了沉甸甸的“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的牌子。

也在三年前,為了挖掘和宣傳許家山村的曆史文化,我計劃著出一本介紹許家山村的書,得到了徐群飛、應可軍兩位朋友的支持。他們建議由我牽頭並負責圖片拍攝,群飛兄負責文字,可軍兄提供材料。文字初稿寫成之時,竟不幸得到群飛兄被查出患了絕症的消息,他不久便離開了我們。悲傷之情無法用言語表達。我想,本書的出版正是對群飛兄最好的懷念。

在此特別感謝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寧波市文保所的同行對許家山村的關心和支持,也借此機會感謝一起為許家山村保護和開發工作作出努力的各位領導、同事、朋友。

感謝寧海縣人民政府縣長褚銀良先生為本書作序。

徐培良

2013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