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明市國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傳承弘揚特色文化,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質”的要求,我委編纂出版“三明市情叢書”之《三明地名縱橫》一書。

三明地名的命名或以自然景觀,或以人文曆史,或以寓托感情,或以古老原始地名移用,但都有十分明顯的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尤其是一些城市街道的命名時代特征更為明顯,如為了體現三明是省重工業基地這一特征,將原白板路、躍進路、新華路分別更名為工業南路、工業中路、工業北路;為了突出“三明新市”的構想,將原紅旗南路更名為新市南路等。三明的一些建製村村名的民族特征也很明顯,如寧化石壁鎮的南田村,原名葛藤坑。傳說,唐末,黃巢起義軍入閩路過該村,特囑各戶門口掛上葛藤為標誌,可免兵禍,以保平安。為此,該村形成每年端午節“掛青”時不僅要掛菖莆、艾枝,還要加掛葛藤;村名也因此改稱葛藤坑。後來,隨著葛藤坑人的不斷外遷,也將此習俗外傳,形成了客家習俗。

1980年,全市全麵開展地名標準化、規範化工作。各地的地名遵照“照顧曆史,符合習慣,好找好記,體現規劃,含義健康”的原則,進行統一的標準、規範管理。

《三明地名縱橫》共分市、縣(市、區)地名,鄉、鎮(街道)地名,部分村(社區)地名、部分城市街巷地名,部分自然實體地名,部分人工建築地名六輯,客觀地記述行政、自然實體、人工建築的地名(名稱)的命名以及更名、發展、演變的過程,揭示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曆程,為研究三明的語言、地理、曆史、民族等區域文化提供一份詳實的資料。

本書由鄧長華主筆編寫,林榮發協助修改,黃榮發負責全書的策劃和審定。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三明市民政局以及各縣(市、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等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麗娟百忙中為本書作序,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資料不足,以及我們的水平有限,本書尚存許多缺點與不足,希望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教。

編者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