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它的理由
大足石刻是刻在石頭上的故事,就像連環畫一樣給我們講述著人生百態,講述著世間萬事。石刻可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觀者若能有所感觸,也就不虛此行了。
石頭是會講故事的,千年而過,大足石刻靜靜地在那裏講述這千年來的故事,講給經過它的人聽,隻需經過,故事就會跟你一起走。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大足縣內,唐永徽元年開鑿,最鼎盛時期為宋代。早期石刻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寶頂山大佛灣造像長達500米,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氣勢磅礴,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而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從南到北形狀若新月,龕窟如蜂房,層層疊疊,綿延不盡。
石窟多為佛教或道教題材,而大足石刻卻有濃厚的世俗氣息,純樸的生活氛圍彌漫在雕塑中,中國古代儒家之道,道家之義,都體現在了刀刀刻工之中。
大足石刻的人物大多文靜溫和,衣飾華麗,身少裸露;美而不妖,麗而不嬌。造像中,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以及各種侍者像,都頗似現實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寫照。無論王公大臣、官紳士庶、漁樵耕讀,各階層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社會生活場麵都雕浮在石崖之上,為我們展開了一幅12至13世紀中葉間的民間風俗畫卷。
大足石刻是刻在石頭上的故事,就像連環畫一樣給我們講述著人生百態,講述著世間萬事。石刻可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觀者若能有所感觸,也就不虛此行了。
大足石刻群雕平靜地講述著世間之事。如父母恩重經變像的石刻如電影片段似地展現了父母為子女操勞憂心的情景,從懷胎守護,到痛苦生產;從辛苦把尿,到為兒洗衣;從送兒離家,到為兒婚配,以至“百歲唯憂八十兒”,形象生動,感人肺腑。在地獄的群雕中,居然有一位溫柔恬靜的少女,那甜蜜的笑容,可親可愛,所以被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還被印到了郵票上。那一組組雕塑已經把你的一生融進去,不由得你也進入到這石頭所講的故事中了。
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是寶頂臥佛,全長達500米。別處臥佛皆為全身像,唯有這尊是半身,整個雕刻全在石壁上刻就,首尾俱隱入旁邊侍立的群雕中,隻剩一截短短的佛身,彰顯了更為廣闊的境像,於有限中想象無限。大足民間對寶頂山臥佛有“身在大足,手摸巴縣,腳踏瀘州”的說法,更說明了其藝術魅力。臥佛麵前從地裏湧出十八弟子皆作悲慟狀,但又個個稍異,看著不禁就能找到自己傷心時的影子。
臥佛隻是大足石刻的冰山一角,六道輪回圖、千手觀音、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期待著你的前往,相信你會有陡然的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