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形象極度誇張、諷刺、幽默,並夾雜著一絲社會政治評論,表現了權力與權威的象征。他所描繪的物體也是運用相似的手法。從形式上來看,他始終以胖胖的、充實的、臃腫的造型貫穿作品始終;而從內容方麵看,他從早年的描繪鄉村生活,到“臨摹”大師作品,再到用肥胖的暴力場景批判社會,有著很大程度的轉變。
1923年,波特羅出生在哥倫比亞的一個小鎮麥德林。
這是一座很小的山城。在那裏,有屬於他自己的世界。4歲時,父親就離他們而去,這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無疑是痛苦的。
生存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他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富貴和貧窮的差別。可以說,幼年的貧困,給他上了最重要的一課。他的所有親戚都幫助他寡居的母親,幫助這位可憐的母親提供很多生活上的幫助,比如波特羅的學費等。波特羅曾說過,當一個人處在貧困之中時,生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麥德林鎮是一個等級製度比較森嚴的城市,那裏的男人們必須穿著正統,因而,禮服、領帶與帽子都是日常裝扮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同時,女性必須以一種溫文爾雅的姿態展現在大家麵前。兒童也必須是彬彬有禮並且聽話守紀律的。波特羅小時候很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直到19歲那年他才離開自己的故鄉——麥德林,展開了他的藝術之路。他在風景中尋求真實,因為大自然的一切景物使他的畫麵變得豐富而且美麗。他所描繪的麥德林鎮主題涵蓋麵甚廣,其中包含天堂、鬥牛、士兵、舞蹈、婚禮、野餐、葬禮,還有裝飾華麗的哥特式教堂。
波特羅的作品反映了宗教與戰爭的力量。比如宗教牆麵上過度的裝飾圖案,畫那些苦受折磨的聖徒們,還有受難的基督耶穌。他之前並沒有受到過任何藝術史方麵的書籍,對前人的藝術、現代藝術的了解是從他進入學校和開始旅行之後才開始的。出於對鬥牛的強烈熱衷,波特羅還曾特地進入鬥牛學校。年輕的他在那裏學習,打算成為一名鬥牛士。然而,當他第一次看到那一頭活生生的牛時,他改變了想法,不再去學習鬥牛技術了。他接下來的時間所作的是畫大批的公牛還有鬥牛士。當他20歲時,用贏得的國家藝術家沙龍獎金,從哥倫比亞的港口出發旅行,到達了向往已久的歐洲。他去了馬德裏的聖費爾南多學校學習。在普拉多博物館,他看到了許多大師的作品,便開始臨摹。
他認為從大師的作品中獲得的創作靈感是非常重要的。他臨摹了諸如提香、丁托列托和維拉斯貴支等人的作品。同時,這也都是他作品重要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西班牙停留一年以後,波特羅前往佛羅倫薩。對於他來說,這一時期讓他受益匪淺,波特羅研習了皮埃羅·代拉·弗朗切斯卡、烏切羅與馬薩喬等人的作品。在意大利,波特羅這種過度肥大造型的這種品位被人們所認可。
所以他說他已經發現了,繪畫不僅僅是他實現、表現出來的那樣,而是具有更大的複雜性,而且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經曆過意大利旅行的那段時間後,他作品的穩定結構因素逐漸加強了。相反,衝突性的元素少了很多。他的作品有著更加嚴整的構圖。意大利的繪畫藝術對於波特羅一生的創作熱情始終有著很大的影響。之後,波特羅又去了墨西哥。在那裏,他看到了墨西哥壁畫大師們的作品,這便激起了他創作的興趣,他把當時社會正發生的事件融入到創作當中去。
他深受墨西哥壁畫三傑以及裏維拉的妻子卡洛的影響,但是他覺得裏維拉構圖不是很有條理,覺得西蓋羅斯是世界上最糟的畫家,感到奧羅斯科是德國表現主義的派生物。就墨西哥壁畫而言,他們的人格遮蓋住了他們作品的光輝。所以,波特羅要走一條不同於他們的道路。
哥倫比亞的藝術至今保持著巴洛克藝術的風範,如果稱一個人為“巴洛克藝術家”,那是因為他願意打破古典藝術的常規。對於“巴洛克”這個帶有如此多而廣並且富有內涵的詞條來說,要把它用在當今世上的藝術家頭上絕對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而且要嚴格約束的事。然而,當把它用到費爾南德·波特羅身上的時候,這是完全公正的,也是當之無愧的。眾多顛覆性的形象與方式構建了波特羅自己所特有的巴洛克世界。
費爾南德·波特羅習慣於對麥德林鎮各種場景的描繪,比如水果、野餐、鬥牛、婚禮、教堂等。兩米多高的作品《橘子》,通過橘子上麵極小的空洞與小蟲子的對比,讓人們感到橘子的巨大。《有香蕉的靜物》中看上去稚拙、小而笨的刀叉與飽滿膨脹的香蕉造成的反差更能讓人覺得畫麵的飽滿,桌布的褶皺也附和了這種飽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