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附錄二 斯坦貝克重要作品簡介(1 / 3)

(依首次出版年序)

●《金杯》(Cup of Gold,1929)

追溯英國海盜亨利·摩根(Henry Morgan)的一生故事,從他威爾斯峽穀的童年開始,至死時為牙買加副總督的故事。

●《天堂牧場》(The Pastures of God,1932)

一係列關於一群住在加州隱蔽山穀中的人的短篇故事。

●《大地的象征》(To a God Unknown,1933)

關於約瑟夫·韋恩(Joseph Wayne)與其家人,以及他們在加州肥沃山穀地區的新家園的一部象征性和神秘小說。

●《小紅駒》(The Red Pony,1933)

短篇小說集。

●《薄餅坪》(Tortilla Flat,1935);一譯《平原傳奇》故事背景設定在加州蒙特雷破敗不堪的地區,斯坦貝克的這部幽默小說描繪出流浪漢丹尼和其友人的生活及大膽之舉。

●《相持》(In Dubious Battle,1936)

敘述加州山穀的工人冒險反抗植物栽種協會強大勢力的勞工小說。

●《農工吉卜賽》(Harvest Gypsies,1936)

七篇關於移民農場工人的文章結集出版。

●《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an,1937)

背景設定在薩利納斯山穀,描繪兩個夢想擁有自己土地的牧場工人間的奇怪關係的小說。

●《長穀》(The Long Valley,1938)

描繪薩利納斯穀地生活的十三個短篇故事集。

●《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斯坦貝克的敘事史詩,描寫被攆出原居地的佃農一家,一路上穿越沙漠,直達加州的果園和田野,尋找新的棲身之所的一連串拚命求生的故事。

●《被遺忘的鄉村》(The Forgotten Village,1941)

呈現出一個墨西哥鄉村的原始質樸麵的記事。

●《柯提茲海》(Sea of Cortez,1941)

李克茨和斯坦貝克寫下海洋無脊椎生物如何被殺、防腐及分類的過程;斯坦貝克加上他自己對生命哲學的看法。

●《投彈了》(Bombs Away,1942)

六個年輕人的故事,書中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上訓練學校的過程,並描寫他們如何成為空軍的經過。

●《月亮下去了》(The Moon is Down,1942)

斯坦貝克短篇小說之一;描寫一個無名小礦城被一支身份不明的軍隊占領的故事。

●《製罐巷》(Cannery Row,1945)

斯坦貝克記錄了加州蒙特雷海岸線(製罐巷)沿線一排排棚屋的角色與當地的氛圍。

●《前進的客車》(The Wayward Bus,1947),一譯《拋錨汽車》一群陌生人被困在加州郊區一個加油站和快餐店過夜的故事。

●《滄海淚珠》(The Pearl,1947)

重寫一個古老的墨西哥鄉野傳說:漁夫采到一顆珍品珍珠,他的生活卻因此而發生種種不幸。

●《俄羅斯紀行》(The Russian Journal,1948)

前往蘇聯的旅行記錄,斯坦貝克的文字,配上羅伯特·卡帕的照片。

●《熾熱的光》(Burning Bright,1950)

一個男人無視於自己的性無能,卻又一心要生兒育女,恢複自己這方麵的尊嚴,於是他的妻子就跟別人發生了隻求生個孩子而別無意義的性關係。

●《柯提茲海航海記》(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1951)

《柯提茲海》的再版,斯坦貝克加上了李克茨的小傳。

●《伊甸園東》(East of Eden,1952)

兩個美國家庭塔斯克(Trasks)和漢密爾頓(Hamiltons)自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故事,是斯坦貝克的自傳體小說。

●《甜蜜星期四》(Sweet Thursday,1954)

斯坦貝克的喜劇故事,續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個《製罐巷》角色的故事。

●《比賓四世瞬息王朝》(The Short Reign of Rippen IV:A Fabrication,1957)

法國人企圖讓一個查理曼大帝的後裔複辟不成的諷刺故事。

●《烽火一度》(Once There was a war,1958)

背景設定在英格蘭、非洲和意大利,是斯坦貝克在1943年後半年為《紐約先驅論壇報》所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寫的報道結集。

●《令人不滿的冬天》(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1961)

透過新英格蘭貴族家庭的生活,作者描繪出人性中對誠實與成功的一些劣等態度。

●《斯坦貝克攜犬橫越美國》(Travel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

斯坦貝克帶著他的獅子狗遍遊美國的旅行記事。

●《給愛利茜亞的信》(Letters Alicia,1965—1966)

斯坦貝克在歐洲與中東旅遊時的見聞錄。

●《美國和美國人》(America and Americans,1966)

斯坦貝克的文字搭配上許多照片,介紹美國的多種麵貌、它的景致之美及其多樣的人種。

●《伊甸園東寫作日記書信錄》(Journal of a Novel:The East of Eden Letters,)

寫作《伊甸園東》的日記,原本是一係列寫給斯坦貝克的友人,維京出版社編輯帕斯卡·柯維奇(Pascal Covici)的信件。

●《薩巴達傳》(Viva Zapata!1975)

薩巴達(Emiliano Zapata)在墨西哥革命中所扮演角色的故事。

●《斯坦貝克書信人生》(Steinbeck:A Life in Letters,1975)

斯坦貝克的最重要書信選集,由其遺孀伊蓮和其友人羅伯特·瓦斯頓(Robert Wallsten)編選。

●《亞瑟王及其高貴武士行誼》(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1976)

斯坦貝克身後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在1959年,斯坦貝克重新詮釋馬洛裏爵士〔Sir Thomas Malory?~1471,英國作家,以作品《亞瑟王之死》(Le Morte d誂rthur)而聞名——編按〕的七個故事,他嚐試將馬洛裏翻譯“成現代英語,同時……企圖要重新創造一種節奏與語調……”類似中古世紀的英文。

●《斯坦貝克日記選》(Working Days:The Journals of The Grapes of Wrath,1989);一譯《憤怒的葡萄寫作日記》。

斯坦貝克在寫作《憤怒的葡萄》期間的日記,並附有羅伯特·狄莫(Robert DeMott)的注記。

約翰·奧哈拉(John O誋ara):美國名記者、小說家,1905~1970,《蘇馬拉約會》為其成名作。

卡帕在中學時就對政治極感興趣,曾有意加入共產黨,在一次入黨的秘密會議中,到最後一刻突然將入黨申請書撤回,不意第二天就被政府當局盯上,家人也跟著受到盤問,迫使他不得不立即出國,前往德國求學,從此揮別故鄉與親人,這一年他隻有十八歲。

約翰·福特(John Ford):1895~1973,美國電影導演。1913年到好萊塢,當過替身演員、演員和助理導演。他善於在影片中描繪美國開拓史,尤以《驛馬車》(Stage Coach,1935)和《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1940,本片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獎)等片中的表現最為出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導演的影片有《親愛的克萊門丁》(My Darling Clementine,1946)和《沉靜的人》(The Quiet Man,1952),後者使他第四次獲得奧斯卡獎。

《怒火之花》是由《憤怒的葡萄》改編而成。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美國劇作家,1915~2005.在密歇根大學就學時開始寫劇本,以《全是我兒子》(All My Sons,1947)確立其劇作家地位。以《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年獲普利策獎)而馳名世界。其他重要作品有《煉獄》(The Crucible,1953)、《橋頭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1949)和《拖延》(Playing for,1981)。1956年與瑪麗蓮·夢露結婚(1961年離婚),又因被控同情共產主義,被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因而聲名大噪。其自傳《時光樞紐》(Timebends)於1987年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