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經濟有什麼不同
奇平視點
信息經濟理論,相對“信息經濟全麵發展”的實踐來說,仍然“深度不夠”。“深度不夠”,這是一位傳統經濟學家最近聽完信息經濟學者給發改委解釋什麼是信息經濟時發出的微詞,他所說的深度特指理論經濟學深度。一直以來,我也有這方麵的危機感。昨天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課上,我終於將憋了多年的問題,向博士生們倒了出來。我說,博士定位是創造知識,所以我們可以拋開本科、碩士教科書那種標準的對錯的顧慮,重新提出問題。意思是,信息經濟理論的議題設置存在問題,由於問題提得不對而導致“深度不夠”,這個問題需要在知識創造層麵解決。
僅從形式上看,判斷是否把問題提對,至少可以注意一個現象:理論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是工業化的產物,但其中很少見到論述工業技術、工業技術應用、工業發展。原因是標準經濟學根本沒有生產力概念,已把工業生產力(科技)從問題中抽象出來了。相形之下,信息經濟的論證,卻總是離不開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產業發展。說明信息經濟還沒有脫離“信息”(以及信息生產力)這個具體,進入到“經濟”這個抽象中去。我認為,要在理論經濟學的水平上把問題提對,需要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深度:不談信息(信息技術),而說清信息經濟的理論經濟學本體是什麼。
對“信息經濟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來說,我拋出一個供大家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命題:信息經濟的本體是特定的差異化經濟(意思是信息經濟不同於工業經濟的問題意識,在於求證差異化到底經濟不經濟)。這一命題來自這樣的邏輯推理:農業經濟是差異化經濟(“定製”經濟),工業經濟是非差異化經濟(“大規模”經濟),信息經濟是大規模的差異化經濟(大規模定製)。這裏我遵守了上麵提出的遊戲規則(也是標準經濟學的遊戲規則):不提生產力(信息技術)而說明信息經濟的特征。下麵就簡要把我在博士班這堂課上展開這一思路的要點分享給大家。中心是探討如何讓信息經濟在理論經濟學主脈深度上自圓其說。
派恩2004年在北京親口對我說,他發明“大規模定製”(Mass customization)一詞,大規模指工人的生產方式,定製指農民的生產方式。派恩認為,工農業生產方式優缺點相反,新的經濟是取工人的生產方式的優點(因標準化而導致成本性好),而棄其缺點(因缺乏差異化而增值性不好);取農民的生產方式的優點(因差異化而導致增值性強),而棄其缺點(因無法標準化而導致成本性不好)。在差異化這個本體上,信息技術產業與服務業是一體的,信息技術產業(含創新)是差異化的供給者(賦能者),服務業是差異化的需求方(應用者)。
對應到理論經濟學上,其中的特殊性問題被重設為:工業經濟主導性的問題意識是同質化如何經濟(對應當前現實是“中國製造”如何經濟);信息經濟主導性的問題意識是差異化如何經濟(對應當前現實是“中國創造”如何經濟)。從中可以發現一個悖論:前者是效率經濟,而多樣性不經濟(如GDP經濟而個性化不經濟、質量階梯做優不經濟);後者是多樣性經濟而效率不經濟(如創新經濟而傳統“中國製造”不經濟)。
從學術淵源上,我稱前者為斯密問題,後者為張伯侖問題。現有標準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同質性假定和完全競爭理論,解決的是斯密問題,回答的是法國大革命到2020年(中國工業化基本完成)期間的典型經濟問題:小農經濟(個性化定製)為何不經濟,而工業化是經濟的。同質化經濟對應的標準是效率標準,對應的路徑是產業化,實質是同質的規模化,指向通過標準化實現低成本,例如農業產業化——意為用工業化而非小農的方式從事第一產業。而壟斷競爭理論(即差異化理論)針對的是張伯侖問題,回答的是差異化如何經濟,對應的標準將是多樣性標準,指向的是在質量階梯上實現做優(因此與創新理論同宗),對應的產業路徑是服務化,實質是差異化,包括第一產業服務化(農業做優)、第二產業服務化(工業做優)和第三產業的體驗化(服務業做優),指向通過經濟差異化提高附加值。
進一步梳理差異化經濟理論(又稱壟斷競爭理論)的學術源流,張伯侖是係統化的第一人(而且他與後繼者不同,具有異質性假設情結)。迪克西特-斯蒂格裏茨是中興者,他們的貢獻是把張伯侖理論數學化,並首次把品種作為度量差異化的基本單位,納入均衡理論;克魯格曼、芬斯特拉則是把迪克西特-斯蒂格裏茨的成果應用於國際貿易。這一支構成新經濟增長理論的主流,特征是為論證差異化的經濟性,而將壟斷競爭理論與規模經濟進行了深度綁定。獨立於這一分支的理論則將壟斷競爭理論與範圍經濟深度綁定,以美國西北大學的潘澤為代表。這一支被稱為可競爭市場理論,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支。雖然在理論上是分支,但在實踐中卻有成為主流的趨勢,例如阿裏巴巴就是範圍經濟理論的重要印證者。